明朝,洪武十三年。</P>
看到李景隆屡次逃走,李文忠连忙向朱元璋行礼请罪:“是臣教子无方,让朝廷蒙受如此损失……”他心中大叹,九江啊九江,平时看着好好的,没想到遇到事情了会是这般情状。打败仗也就算了,怎么就丢下士兵逃跑了呢?还不止一次。整整六十万大军啊,刨去战死的,剩下就这么一盘散沙,不是被俘,就是逃跑。这样一来,他日后必将难以获得信任,难以率兵打仗。可一个武将,如果只是练兵,又有什么价值?</P>
周围的同僚们都默默在心底同情他,好家伙,实在是家门不幸啊!不幸就算了,还倒霉,被神迹直接放出来了。</P>
朱元璋扶起了他,他对这个外甥一家的感情毕竟不一般,也没有怪罪李文忠。只是道:“朕不会为没有发生的事情降罪于人,不过,”他话锋一转,“九江还是得好好历练一下了,不能到时候真成了这般模样。”</P>
李文忠赶忙谢恩,心中也暗暗发狠:等我回去,就把这个小兔崽子丢到边军好好历练上几年再说!</P>
曹国公府,李景隆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不过他也没有放在心上。还在疑惑,爹这次进宫是干嘛去了,好像几位公侯府上也去了人,这都有会儿时间了,爹他什么时候回来啊?</P>
唐朝,贞观年间。</P>
看着神迹中燕王一路高歌猛进,几位将领不由赞叹连连,欣赏之意十分明显。但不一会儿,又有些叹息。</P>
李靖看着神迹中,燕军攻破城门的画面,道:“燕王确实智勇有大略。不过,燕军的问题也很大,燕王究竟是一地诸侯,而非四海共主,治下人手有限,难以占据那些打下来的城池。”</P>
贞观众臣纷纷点头,作为开国大臣,哪怕不是武将,他们也对军事有所了解。况且,这不仅仅是军事的问题,也是内政治理的问题。</P>
李绩也道:“燕王若成功登位,必然是一路直取京师。”</P>
【但朱棣也没有一路顺风顺水下去,他遭遇了一场大败。】</P>
【九月,盛庸以平燕将军一职代替李景隆统兵,并再次占据了德州。】</P>
【十月二十七日,朱棣奇袭沧州,活捉了徐凯,沧州也被攻破;十二月七日,又在滑口打败了盛庸麾下的大将孙霖。】</P>
【时间来到十二月二十五日,朱棣和盛庸在东昌展开大战,他没预料到盛庸有大量火器,同时平安军也及时赶到,与盛庸一同将燕军合围。于是,燕军大败,战死数万,大将张玉也在此次战斗中战死。朱棣突破重围,方才没有遇险。】</P>
【而回北平的路上也并不顺利。二十七日,燕军退到馆陶,吴杰、平安却从真定截住了退路。燕军一时前后失据,直到建文三年正月初五,才得以返回北平。】</P>
【此次会战,朱棣几次身陷险境。这与他喜好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作战方式是分不开的。这种方式固然鼓舞了士气,但也对他自己造成了不小的风险。】</P>
明朝,洪武十三年。</P>
兄弟几个略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朱棣。</P>
楚王朱桢心直口快:“四哥,你是要打天下的。战场上刀剑无眼,你冲锋在前,若是有什么万一,那胜利了又有何用?我辈正应爱惜自身才对。”</P>
朱元璋和朱标看他的目光也有些不赞同。略过朱棣这是造反不提,估计平时打仗朱棣也是这么个风格。这怎么能行?在他们心里,终究是自家人更重要。</P>
朱棣却不依:“爹,大哥,还有老六,你们不用看我。”他的眼神闪亮,“我是主帅,士卒是我部下,但也是我的同袍啊!世上岂有丢下同袍独居后方的道理?”</P>
唐朝,贞观三年。</P>
李世民看着神迹中朱棣带头冲锋的场景,不由回想起了唐朝建立前自己带兵征战的时候,顿时心生期盼:“克明啊,朕……”</P>
杜如晦立刻打断他的话:“不,陛下,你不想。”干脆利落,房玄龄等人也连连点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