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见到的何心隐,就是这样一个人。”沈鲤意味深长地说,“吕阁老很和气,话里话外劝何心隐不要再抨击朝政、不要阻扰地方施政。”</P>
吕调阳想以和为贵。</P>
晏珣说:“何心隐肯定不答应。他如果畏惧困难,不会有今日的成就。而且,他认为朝政畏惧民意,总不能致他于死地。”</P>
“换作其他人可能不敢,但张阁老……实不相瞒,我离京之前,张阁老也找我谈话。我考察各地书院的情况,凡是有不当言论和举动的都记下,来日都可作为罪名。”沈鲤说。</P>
这是一个大锅!沈鲤也很为难!</P>
晏珣:“……他也找过你啊!”</P>
还以为太岳只找我一个人!</P>
原来不仅找我,还找吕调阳和沈鲤。</P>
沈鲤是高拱的人,张居正想内阁统一战线?</P>
“我有一个想法,既然何心隐和李贽这些人热衷传播新思想,不如办一份官方的报纸,让他们发表文章。这份报纸由皇家印书局印刷,由翰林院审核之后才发行。”晏珣提议。</P>
接着,他详细讲办报的流程。</P>
大明印刷业发达,有邸报这种传递官方消息的文书,甚至还有邪教通过皇家印书局印宣传册的离谱事件。</P>
但像晏珣说的日报、月报,还没有出现。</P>
“他们会愿意吗?由翰林院监督,就不能自由发表观点。”沈鲤疑惑。</P>
把反对派收编是一个处理方式,但对方之所以是反对派,就是有反抗精神。</P>
“一个个突破,先从名气最大的来。”晏珣目光悠远,“比如说李贽,他想谋个肥差呢!去皇家印书局办报,俸禄开得高一些,可算是肥差吧?至于何心隐,就给他一个机会站在新的高度传道!”</P>
除了办学之外,办报也是寻找志同道合之士的方法。</P>
从传播思想的速度来说,办报比办学更快。</P>
何心隐应该能意识到这一点?</P>
朱翊钧默默听着,忽然问:“何心隐的聚合堂,当初具体是怎么失败的?”</P>
晏珣回答:“先帝当时要新修道观,朝廷加征临时税赋‘黄木银两’,何心隐率领聚和堂到孔庙、衙门等处抗议。因为他名气大,被官府视为‘带头大哥’,以聚集刁民闹事的罪名判处流放贵州,聚和堂则被强制解散。”</P>
一个付诸实践的空想共产主义组织就这样夭折。</P>
“流放贵州?但他没有去?”朱翊钧问。</P>
这处细节,他看过的资料里面没有。</P>
晏珣解释:“当时他有个朋友叫程学颜,在胡宗宪那里做幕僚,帮他求胡总督搭救。胡总督听说何心隐是个人物,出手把人救下。但是跟何心隐交谈之后,胡总督说此人是个异想天开的废物,于国于民没有实际用处。”</P>
“原来事关胡宗宪,难怪资料里没说这段。”朱翊钧笑道,“胡宗宪威震东南时干涉司法,救过不少被判刑的罪人。”</P>
那是放长线钓大鱼、早早谋划打上倭国本土的胡宗宪,胆大妄为不奇怪。</P>
沈鲤却惊叹地看着晏珣:“您知道得真多!今日我跟何心隐谈了很久,他都没提及胡总督的评价。”</P>
“……被人骂这种事,就算是名士也不想提吧。”晏珣笑着说。</P>
这批名士挺棘手的。</P>
他们裹挟民意干涉朝政、传播反抗思想,站在朝廷的立场不管不行。</P>
但铁血打击也不妥,那样的行为不是大明,是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