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未平,灾民大量东迁。</P>
导致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开始限制百姓进入城中,甚至连郊外都不让人停留。</P>
因为留的人越多,</P>
到时候还容易引起争端,影响城中的治安。</P>
反正朝廷也没下令一定要收留那些灾民,他们该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P>
一时间,</P>
从西境大量进入的灾民成为了大部分城市都不待见的人。</P>
当然了,有人不愿意接纳,那自然会有另外的人接纳。</P>
都是圣人教诲下的学子,</P>
有的地方官员就看不得百姓疾苦,都尽可能拿出城中余粮和土地安置百姓。</P>
上庸县中,赵括已经连续几天将百姓安置在城中人少的地方,并吩咐城中能工巧匠,尽可能安排更多人搭建临时的居住点,好让灾民们有地方休息。</P>
至于粮食生活用品!</P>
上庸县一向富裕,这些还供得起……</P>
可连续的灾民像是源源不断,让人看不到尽头。</P>
据说还有上千人朝着这边来了,甚至还更多!</P>
晋州上千万的百姓呢。</P>
即便迁移的只有一两成,那也是上百万的人,哪个地方能养得下这么多人?</P>
上庸县的人口不过几十万,能安置这几千号人已经是极限了,不能再多。</P>
“叔父,咱们可不能再放任那些灾民进城了,否则城中的百姓可能会有怨言。”</P>
自从赵括的家事慢慢解决之后,侄子赵韩俊便逐渐成为了赵括身边的帮手。</P>
经历了家丑以及山贼的追杀之后,能让赵括放心的还是血亲。</P>
只有这位自己提拔上来的侄子最亲……</P>
甚至要超过自己的儿子。</P>
“百姓怎么可能有怨言,有怨言的只会是那些世家而已。正好……你替我写一份官府公告,就说灾民众多,为了维系治安以及救助妇孺,希望他们能分出一些钱粮和人手出来。”</P>
赵括看了一眼赵韩俊。</P>
对方不动,</P>
似乎很是迟疑的样子。</P>
其实并非人无情,而是灾民源源不断。</P>
最近城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不满的声音!</P>
虽说大爱无疆吧,</P>
可一旦关系到自己的生存问题,就连同情心也会淡去。</P>
“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放心吧。我当了十几年的上庸县令,上庸县有多少能耐我最清楚。”</P>
好歹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县令,没有人比赵括更加了解上庸县的真正状况。</P>
这几千人而已,</P>
还不是极限!</P>
甚至再多来一点也成。</P>
“可是……叔父,您别忘了。在之前朝廷就下令让各地都抽出一成的粮食提供给西境受灾的地区,咱们也不是之前的状况。”</P>
这一点倒是没说错。</P>
其实赵括心底里也好奇。</P>
大周朝全境应该都筹集了粮食吧,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灾民南下?</P>
奇怪了。</P>
“您看这样可以么?叔父。咱们就只要现在城中的那些就行,其他来的人咱们最多给一口吃的,让他们继续南下算了,泊阳城地大物博,定然能够养活更多人。”</P>
赵韩俊的办法听上去像是个好法子。</P>
可在赵括眼中还不够!</P>
“上庸县依然还有余力,再等等吧。”赵括说。</P>
对面还是一副不解的表情。</P>
也罢。</P>
赵括干脆放下手中公文,认真教导自己这位最器重的侄子。</P>
“韩俊,你是否觉得我赵括是个趋利避害、投机取巧,阿谀奉承的官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