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结束了。</P>
鞑靼元气大伤,瓦剌也消耗过甚,未来十年内,大明边关将会迎来真正和平期。</P>
明军暂时在瓦剌部驻扎休整,并未追击鞑靼,即便追击,也很难对其进行剿杀。</P>
无他,草原太广袤了。</P>
更重要的是,草原上可不止鞑靼、瓦剌两个部落,中小型部落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P>
李青曾做过估算,草原上的总人口大概在350万~500万之间,这其中,不乏有超过万人的武装部落。</P>
消灭鞑靼并不是最优选,鞑靼没了,还会有第二个鞑靼,瓦剌同理。</P>
真正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让这两个部落半死不活,保留他们的草原霸主地位,同时,通过削弱他们两家实力,让中小型部落有反抗他们的能力。</P>
这一来,草原上的争斗便不会止歇。</P>
~</P>
打扫战场全由瓦剌人在做,明军没有参与,瓦剌为明军提供丰盛的食物,作为回报,战场物资,明军分文不取。</P>
一来,朱瞻基瞧不上这点儿东西,二来,带回去太麻烦了。</P>
而折损过重的瓦剌,也需要进行补给,以便继续和鞑靼争斗,基于此,朱瞻基十分大方。</P>
…</P>
五日后,朱棣姗姗迟来。</P>
脱欢受宠若惊,大摆庆功宴。</P>
宴席上,朱棣接受了瓦剌各部主将的朝拜,又画了些大饼,便提前离席,回中军帅营休息了。</P>
李青没有吃席,跟着朱棣回了军营。</P>
“皇上,你哪里不舒服?”</P>
“没哪儿不舒服,就是有些疲倦。”朱棣似乎喜欢躺着,一进帅营便斜倚在床榻上,轻笑道,“此战过后,未来很长时间他们都闹腾不起来了。”</P>
“是啊!”李青一脸欣然。</P>
朱棣叹道:“外患已平,接下来就是内忧了,不知朕能否在死之前彻底解决。”</P>
李青默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P>
即便再给朱棣十年,二十年,依然无法解决。</P>
除非朱棣妥协,让利给官绅,但朱棣显然不会那么做。</P>
“李青啊,朕有种预感,”朱棣苍老的面容上,浮上一抹担忧,“这次回去后,势必会出乱子。”</P>
“皇上你想多了,能出什么乱子啊?”李青笑安慰,“你好好休息,过些时日咱们就回去,不会出乱子的。”</P>
嘴上这么说,李青心里却不这么认为,他也有种强烈直觉,这次回去要出乱子。</P>
一切皆因朱棣老了。</P>
不久的将来,大明将会迎来权力交接,这是所有人都能预见的,这次离京数月,那些个人精岂会安安分分?</P>
少不得,已经谋划好了,就等皇帝回京呢。</P>
朝堂的水太深,官场上个个人精,李青也拿捏不准他们会使什么阴谋诡计。</P>
不过,他并不是很担忧,毕竟,自己还拿捏着他们痒处。</P>
朱棣瞅了李青一眼,似是听到了他心里活动,直言道:“你那一招行不太通,那些个人不会自己出手的,想一招吃一辈子,简直痴心妄想。”</P>
顿了顿,“你总说朕喜欢打破规则,这次,你比朕还要过分,虽说达到了目的,却也将双方关系变得更加紧张。”</P>
“他们绝对没证据,证明是我动的手脚。”李青信心满满。</P>
朱棣嗤笑:“不需要证据,聪明人只看结果。”</P>
李青沉默。</P>
“李青啊,老实说…朕后悔了。”朱棣有些无奈。</P>
“后悔什么?”</P>
“当初真应该立老二。”朱棣道,“如果立了老二,就没这么多事儿了。”</P>
李青摇头:“真立了汉王,于江山社稷并非好事,天下需要大治,随着战事减少,文官崛起是必然的,再者,若军队持续成长,一旦失控,后果同样不堪设想。”</P>
朱棣笑了笑,没有反驳,却仍坚持己见。</P>
只是,现在说这个,已经没有意义了。</P>
“其实皇上也不用太过担心,”李青笑道,“虽然太子不尚武,但太孙尚武啊。”</P>
“你太天真了。”朱棣摇头,“朕问你,第一顺位继承是谁?”</P>
李青噎了一下:“太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