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给过年增加点颜色(2 / 2)

“看完顺妃就假装闭门思过,谁都不要见。”

“我会吩咐杜同礼,派锦衣卫去你家大门守着,这样就没人敢登你的门了。”

锦衣卫守门,任谁都会认为他被太上皇给禁足了。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没人敢再去找他。

“接下来,没有诏书你就一直在家待着。”

“等到胡美被处刑,你再上书请求为他一家收敛尸身。”

“到那个时候,事情差不多就成定局了,你也不用再躲着了。”

朱柏除了苦笑还是苦笑。

这件事情他确实没办法参与,如果胡美犯的是别的罪,哪怕是造反,他都能站出来求情。

朱元璋也不会拿他怎么样,最多训斥几句,然后私下会夸他有孝心。

天下人提起此事,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句有孝心。

唯独秽乱宫闱不行,这个事儿他说什么都是错。

求情?会成为笑柄。

不求情?同样会被人看笑话。

假装被禁足,就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没有任何人能指摘他什么。

“好,等会儿我就进宫,你尽快把锦衣卫派过来。”

说到这里,他犹豫了一下才问道

“你说,这次分封会不会有我一个?”

陈景恪果断否决“你现在分封,自己才华不得施展是其一。”

毕竟分封在南洋,前途受限。

“其二,也会让太上皇和胡顺妃彻底失去和解的可能,我相信胡顺妃也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朱柏不敢置信的道“我爹和我娘还有和解的可能?”

陈景恪说道“毕竟几十年的夫妻,还有你这个儿子在,哪有什么解不开的死仇。”

“等陛下的气消了,大家帮忙从中说和,关系就缓和了。”

“恢复她尊号的可能性不大,但让她从冷宫出来,将来安葬皇陵应该没问题。”

“如果你能在交趾干出一些成绩,这个过程会更加的顺利。”

前三十年子凭母贵,后三十年母凭子贵。

他的功劳越大,朱元璋原谅胡顺妃的概率也就越大。

朱柏兴奋的道“好,我知道了,这个分封不要也罢。”

“我会好好的为朝廷经营交趾,争取早日让我爹和我娘和解。”

陈景恪笑道“你能如此想再好不过。”

“况且,太子肯定也不希望你这么快封藩,他还想留你帮他打天下呢。”

朱柏的能力毋庸置疑,这些年在交趾干的相当出色。

当初朱棡以横扫姿态拿下交趾,又镇守了将近一年,在那里建立了初步的统治。

但交趾环境恶劣,华夏支脉众多。

这些支脉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华夏后裔的身份,对大明多有不服。

朱棡离开后,那些山民就时常出来劫掠作乱。

长此以往,交趾很有可能会得而复失。

最可虑的,还是这里变成大明的伤口,持续流血。

然后朱标就将朱柏派过去镇守。

他到了之后,整顿军备、安境保民,亲自率兵剿灭仇视大明的部落。

现在交趾境内,已经没有大型的反大明部落了。

不只是军事方便,民政方面也同样干的很出色。

安顿流民,鼓励农耕,还主动招抚山民……

现在交趾依然时有叛乱,但大环境已经好了太多。

不过这种局面并不稳定,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

需要一个可靠又有能力的人继续镇守。

朱柏无疑是最合适的。

无论是从个人感情,还是从现实需要,陈景恪都不希望朱柏离开。

朱雄英也是同样的想法。

而且他们对朱柏有着更高的期望,那就是帮助朝廷平定整个中南半岛。

这里是陈景恪规划的粮仓,是帮助大明熬过小冰河期的关键所在。

对于朱柏个人来说,平定中南半岛的功绩,也足够他在史书上单开一页了。

相比起来,分封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反正作为亲王,封国是少不了的。

就是早晚而已,没必要急于一时。

他自己其实也不想走,之所以问分封的事情,不过是想尽快将胡顺妃接走,毕竟冷宫的日子不好过。

现在有了陈景恪的这一番谋划,他顿时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好好在交趾干,帮助父母和解,同时还能完成个人对功业的追求。

何乐而不为呢。

因为宫里有事儿,朱柏也不方便在这里多待,两人又聊了几句,他就起身离开了。

之后如陈景恪计划的那般,他先是去拜见了朱标,然后见了朱元璋和马娘娘。

最开始他提出要去见母亲,被老朱给拒绝了。

然后他跪在地上哭的涕泗横流。

老朱被哭的受不了了,就赶苍蝇一般同意了他的请求。

他走了之后,老朱立马就露出一副很欣慰的样子,老十二是个孝顺的孩子啊。

不过等朱柏探视过胡顺妃,老朱又陡然变脸,下令斥责了他,并责令在家中禁足。

未经允许不得外出,不得与外人有任何接触。

如果没有去见过陈景恪,朱柏肯定以为自家父亲在生自己的气。

但现在他却明白,这是老朱在保护他,让他置身事外。

心中别提多感动了。

再说群臣,朱柏回京他们可是一直盯着的,都在等着看他的反应。

很多人甚至已经准备好,如果情况不对就将他也拖下水。

然而事情的变化出乎他们的意料。

湘王刚进宫就被禁足了,大门外有足足一个小队的锦衣卫看守。

这让他们失望不已。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老朱这是在保护自己的儿子。

只以为朱柏说了什么话,惹的朱元璋不开心才会如此。

通过这件事,也再次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但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夜不能寐的事情。

老朱下旨,命徐达、汤和、冯胜等人接管了禁军。

同时还命晋王朱棡、燕王朱棣,暂缓边境攻势,将主力抽调回关内。

这意味着什么再明显不过。

上次这么大动干戈,还是胡惟庸案。

也就是说,太上皇准备大开杀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