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老朱亲自斟茶(1 / 1)

陈景恪就将内循环、大内循环、内外双循环大致解释了一遍。内循环,就是在国内完成经济循环,靠国内消费支撑起一个独立的市场。说的简单点就是,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出来的商品卖给国内百姓。本国百姓通过加入产业链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去消费刺激生产,反过来又促进产业链的发展。前世,能靠本国消费就支撑起一个独立市场的国家不多。曾经有两个,后来那俩都出了问题。然后第三个国家崛起,成为了那个唯一。“想要建立完整的循环体系,要么靠市场自发运行,要么朝廷干预,也就是朝廷宏观调控。”“靠市场自发运行效率太差,且很容易出现问题。”“朝廷干预是最有效的手段,更加的精准高效。”“比如这次刺激制造业,大规模基建,就属于宏观调控。”“百姓通过参与基建项目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就会提升生活质量,就会去消费。”“进而刺激商品市场。”“作坊主有利可图,就有动力扩大产业规模,制造更多的商品。”“如此,朝廷扶持制造业的计划,才容易实施。”“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谁也不想搞扩张。”这个道理就比较简单了,朱标和朱雄英都连连点头。就连朱元璋都不停点头,显然也听懂了。“制造业的兴盛,会降低商品的成本。”“百姓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跟着受益。”“如此,一个循环就建成了。”“以后朝廷只需要掌控好方向,确定市场不会跑偏,细节方面就让市场自发运转。”说到这里,陈景恪觉得有点口渴,拿起自己的杯子发现已经空了。刚想找茶壶,就见一双大手先一步将茶壶拎起来,给他倒了一杯。赫然正是朱元璋。陈景恪哪敢享受这待遇,连忙起身道谢。老朱将茶壶放下,摆摆手催促道:“又没外人你客气个啥,快说快说,咱听的正入神呢。”终于能碰到咱能听的懂的了,必须给咱多讲一点。陈景恪却不知道啊,心里别提多感动了。老朱亲自给我斟茶。就想问,外臣里有这待遇的还有谁,还有谁。朱标和朱雄英父子俩反倒是没觉得如何,朱标也没拿陈景恪当外人。至于朱雄英……他经常给陈景恪倒茶,更没啥可说的。喝完茶,陈景恪才继续说道:“关于基建,其实是一个单独的大课题。”“为什么我们要搞基建,原因在哪里”朱雄英理所应当的说道:“基建惠及万民,朝廷自然要去做。”朱元璋罕见的开口说道:“不对,不一样。”“历朝历代朝廷主持的做基建,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强盛,惠及百姓只是附带的作用。”“反过来说,这些基建就算不会惠及百姓,若是对国家有利,他们还是会去做的。”“倒是有些清官好官,会单纯为了惠及百姓,在自己的辖区做一些基建。”“咱当初也是如此,做事情的出发点,全是国家利益。”“咱打击贪官,让百姓安身立命,关心百姓生存,目的只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听到这番话,朱标沉默以对,他也是同样的想法。只不过毕竟受到陈景恪的影响,他比朱元璋多了一份使命感。既然历史的重任交到我手里,那我就要做点什么。朱雄英则是眉头紧皱,他还是第一次听朱元璋说起此事。太过于**裸了。天子天子,天下是‘天’的。皇帝也只是天的儿子,替天掌管天下而已。让百姓安居乐业,是天赋予皇帝的使命。你们怎么能只考虑自己的统治呢难怪景恪总是说皇爷爷就是个地主,原来根子在这里。不只是皇爷爷,以往的君主恐怕都是这种地主思维。哼哼,果然,真理是掌握在我……和景恪手里的。朱雄英心里那叫一个自豪。我才是新式皇帝……不对,我才是天子。皇爷爷他们都是老式君主,嘴上说自己是天子,内心就是个地主大户,注定要被淘汰。还好老朱和朱标不会读心术,否则少不了一顿混合双打。老朱继续说道:“景恪不同,他出发点是惠民。”“他强国的目的,是因为只有国家强大和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所以他的政策,往往兼顾国与民的共同利益。”“而这,也是你自认为能跳出王朝周期律的依据所在吧咱说的可对”陈景恪表情坦然,到现在要是朱元璋他们还看不出来这一点,那就是降智了。“陛下英明,我认为唯有富民强国加提高生产力,方能延长王朝的寿命。”“我不知道能延长多久,但让大明的国祚超过两汉,还是敢保证的。”两汉加起来四百余年,是秦朝大一统之后,国祚最长的朝代。而且这个朝代还很强,除了开头被匈奴欺负过,后面都是欺负别人。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可不是白说的。即便是王朝末期乱世到来,大汉依然爆杀四夷,至少在战略层面上是占据主动地位的。在国祚上能超过两汉,对老朱来说已经足够了。“所以,咱一直支持你的变革,莫要让咱失望。”即便很多变革他已经看不懂了,依然选择了相信。虽然有朱标和朱雄英的因素在,但也足见对陈景恪的信任。陈景恪躬身行礼,道:“谢陛下信任,请您拭目以待。”老朱点点头,说道:“方才你说基建是个单独的大课题,详细给咱说说。”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这牵扯到管子的一个治国理念,富民强国。”“因为出发点的问题,前人掌握不好这个度。”“或者说,他们对‘民’的认识有问题。”“他们说的民不是黎民苍生,而是特定的群体。”“最终的结果就是,变富的是豪门士族,朝廷和百姓两头穷。”老朱三人不禁点头,确实如此。先秦时期,只有权贵才配拥有姓氏,百姓指的就是权贵。而民指的也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群体。普通人那会儿连姓氏都不配拥有,只有一个名,国家对他们的称呼也是黔首一类的。民在法律意义上成为普通人的代称,则是秦朝的事情了。但秦汉隋唐时期,权贵豪强士族裹挟百姓,以民的代表自居。他们嘴里的为民请命,其实指的就是自己。指责朝廷与民争利,实际上是在骂朝廷和自己争利。这个时候,民不过是他们对抗皇帝的工具罢了。到了宋朝时期,民再次被新兴的官僚士绅、宗族地主集团裹挟。所谓的富民,实际上不过是他们上欺君,下虐民的口号罢了。当然了,那些君主自己也不干净。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和百姓的利益是一体的,反而认为自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要首先满足士大夫的利益,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各种特权不要钱一样的给。而这些特权,就是国家灭亡的主因之一。不过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不全是傻子,他们很清楚,所谓的‘富民’是什么玩意儿。所以,但凡是有为的君主,都不会玩富民政策。而是会收紧财政政策,将钱聚集在国库里。与之相反的,那些被冠以‘仁’字的君主当政,大多都是财富兼并加速的时期。给后世君主留下很多大坑,填都填不满。“我们不一样,大明在国策上是与民共存亡的,而不是与官僚权贵共治天下。”“我们的富民目标,直指最普通最贫穷的百姓。”“所以我们的政策,不是简单的降低赋税,也不是免税。”“而是将税转嫁给有钱人,让穷人少交税,让有钱人多承担社会责任。”“我们的钱,不是存在国库里生锈,而是让它流动起来,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搞基建的目的,是为了惠及万民。”“富民不只是让百姓手里钱增多,还在于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比如一条路修好了,百姓出行更加的方便,这也是富民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会花钱去修一些,看起来对朝廷毫无用处的路,去做一些朝廷无法直接获益的工程。”“而这条路,是用堆积在府库里钱财换来的。”“看似没有什么用,实际上是将府库里的死钱变成了活钱。”“沉淀到了民间,沉淀在了基层。”“而这些钱流动起来之后,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朝廷在钱财流动的过程中,可以收取赋税,最终钱依然会回到国库。”“但民间多了很多宽敞的道路,百姓身上多了新衣,家里多了新房子新家具;市场上多了很多商品……”“在这个过程中,民富了国家也变强了。”“而这……也是内循环最完美的状态。”老朱三人也被说的向往不已,真要是能实现这种状态,国祚超过两汉不是梦啊。不过他们也知道,计划归计划,能不能执行下去还要两说。陈景恪停了好一会儿,等三人消化的差不多了,才接着说道:“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事情,想要让内循环臻至完美,是不可能的。”“大明虽然地大物博,但资源也不是无限的……”朱元璋插话说道:“可不敢再这么说了,大明地确实大,但博不敢说啊。”“就单单种粮食这一点,大明北方如此广阔的耕地面积,产量还不如南洋几个岛屿。”“如果没有南洋的粮食,咱们的人力都要被耕地牵绊住。”“没有富裕的劳动力,你说的这个基建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所以,大明还是需要外部资源的,也就是你说的外循环,对吧”朱标、朱雄英、陈景恪三人都意外的看向他。不得了,不得了啊,太上皇竟然听懂了。“哼。”老朱冷哼一声。让你们小瞧咱,现在知道咱也不是吃素的了吧。朱雄英率先开口,敬仰的道:“皇爷爷真是太聪明了,您不说我都没有想到这些。”朱标也赞道:“这一点,爹领悟的比我快多了。”老朱四十五度角望天,一副傲娇的模样。只有疯狂抽动的嘴角,暴露了他的内心。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恭维道:“陛下英明,确实如此。”“我们要利用天下的资源,来打造大明。”“所以,就必须要打造好外循环。”“不过外循环也是不同的,对待藩属国的态度,和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就不能一样。”“为了区分两者,我将其分为大内循环和外循环。”“大内循环,就是我们和藩属国要建立的关系。”“藩属是我们帝国计划的核心,不能单方面的掠夺他们的资源,而是要带领他们一起强大一起富裕。”“爪哇岛盛产香料,那就让他们安心种植香料。”“然后其他藩属国,用自己的特产从他们那里换取香料。”“而爪哇,也可以用自己的香料,从其他各国换取所需的物资。”“有些岛屿盛产粮食,就让他们发挥特长,想办法产更多粮食……”“大明的任务,是负责建立并维护这套循环体系。”“通过大内循环体系,让大明和藩属体系一起成长。”“同时,大明也可以通过大内循环体系,更好的控制藩属国。”“对待纯粹的外国,适用外循环体系,具体怎么做则要视情况而言了。”“与大明交好,亲近大明的,可以适当给一点甜头。”“仇视大明的,那就是单方面资源掠夺。”“最终实现大明的长治久安,帮助大明跳出王朝周期律……”这也是陈景恪为帝国计划,制定的实施方案。以藩属体系为根基,以大同思想为驱动力,以内外双循环为经济体系……将整个世界分成大明-藩属-外国三个层次。核心是大明,内圈是藩属,外圈则是其他各国。除了帝国计划,陈景恪还有个更宏伟的计划。那就是全球华夏化,全球共同富裕……只不过这个太难,也太理想化了。即便他是穿越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他也只是想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为华夏的长久做谋划。听完全盘计划,朱元璋三人也非常的兴奋。连起来了,一切都串联起来了。我就知道,景恪布局深远,走一步算十步百步。果然没有错啊。对于跳出王朝周期律,三人也充满了信心。就算无法跳出,也能将那个时间尽可能的延后。超越两汉国祚,真的不再是梦了啊。.¢........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