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斟酌了一下,重新开口道。</P>
“微臣初来乍到,对军机处的很多情况都不熟悉。</P>
更多陛下的既定的策略和用人,更是一窍不通。</P>
请陛下恕微臣熟悉一下情况,了解多一些。</P>
如此才能给陛下一个相对中肯的意见,不然微臣信口开河。</P>
陛下肯定不满意,微臣心下也会不安。”</P>
“好吧,杨爱卿说的有理。</P>
朕有点操切了,忘了杨爱卿还没有熟悉军机处的事务。”</P>
崇祯点点头,似乎认同了杨嗣昌这滑头的说辞,不过紧接着崇祯又说道。</P>
“只是杨爱卿仔仔细细看了这两篇密折,想是总该有一个态度吧。</P>
朕问你,对于这两份密折,你只说你是持认同的态度,还是如倪爱卿一样持反对的态度?”</P>
听了崇祯的话之后,杨嗣昌的冷汗就下来了。</P>
不过他还是有急智的,稳妥四平八稳的话,张口就来。</P>
“陛下见谅,微臣对这两份密折,实难决断。</P>
微臣曾借阅过别的同僚,有关于陛下的御前会议笔记。</P>
对陛下的语录,句句都是印象深刻。</P>
陛下的话语,与朴素无华中见真章,于平地中见真雷。</P>
可谓鞭辟入里,字字珠玑,真知灼见,发人深省。</P>
即使以微臣愚钝的资质,往往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终生不忘。</P>
微臣妄自借鉴其中一段,来表明微臣此时的心境,绝不是对陛下有所隐瞒。</P>
‘对任何事情,没有实际调查,就没有发言权。’</P>
微臣初来乍到,秉承陛下教诲,自然不敢信口开河。</P>
微臣伏惟圣听,想是陛下是了解情况的,自然也会做出正确的决定。”</P>
杨嗣昌的话说完,倪元璐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P>
听这巧言令色的说辞,莫不是下一个崔呈秀?</P>
“朕说过这样的话吗?”</P>
崇祯有点不记得了。</P>
他这个穿越成皇帝的现代人,是那种真正手握大权的皇帝,而不是一个傀儡皇帝。</P>
深宫之中,又没有一个像样的长辈时时耳提面命。</P>
他过得恣意潇洒,许多现代词汇,伟人语录说秃噜嘴。</P>
拿来用就拿来用了,真是没记住自己什么时候说过,这种唯物主义者的话语。</P>
真还别说,让杨嗣昌用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P>
“陛下当然说过。</P>
微臣岂敢肆意捏造皇帝的语录?</P>
微臣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崔呈秀崔大人相识。</P>
微臣借的就是笔记,崔大人的御前会议记录。</P>
而崔大人的会议记录笔记,可是陛下多次点名表扬,引为模本的。</P>
陛下这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语录。</P>
是在天启七年十二月初十的早上,辰时三刻,巡视都察院。</P>
当着都察院所有十三道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的面说的。</P>
原意是告诫御史们,风闻奏事可以,但也要分人。</P>
朝廷四品以上任实职的大员,以后禁止风闻奏事。</P>
必须拿出真凭实据才能弹劾······”</P>
听到这里,崇祯是有点印象了。</P>
是的,他确实说过这样的话。</P>
崇祯看着杨嗣昌捧着黄色笔记本,和自己一板一眼计较对错的样子。</P>
崇祯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P>
这是真的和崔呈秀一样,把自己的话放进心里的好臣子。</P>
难怪要重用,实在是太贴心了。</P>
他早就忘了追问杨嗣昌,对两份密折的看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