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哥哥行行好,小弟错了还不行吗。</P>
这已经帮两位哥哥,写了十三天的作业。</P>
小弟不是抱怨。</P>
连除夕夜都在点灯熬油地写啊。</P>
看看弟弟眼窝都青了。</P>
就饶了弟弟吧。”</P>
“那可不行,你小子代写作业,那简直就是天才。</P>
能写好几种笔迹,关键你还能记住谁的笔迹是谁的。</P>
你代写的作业,连老师都发现不了。</P>
俺们府上,天天花钱白养的清客幕僚,可没有这个本事。</P>
他们就是会摇头晃脑,做几首酸诗,之乎者也个不停,忽悠俺们那读书少的老爹。</P>
那次这些清客幕僚们,看着俺从宫里带出来的课本都是发呆,发癔症。</P>
接着就是疯了。</P>
无缘无故仰天长啸,感叹圣教千年地位不保。</P>
什么狗屁玩意,好好的一惊一乍,吓老子一跳。”</P>
郭培民说着说着,话就偏了。开始疯狂吐槽家里养的清客相公们。</P>
“好了,好了。</P>
大家都是勋贵,朝廷柱石,也都是兄弟。</P>
你们就别为难李国桢了。</P>
他也是无心之失。</P>
哪里会想到会,牵连到这么多人。</P>
不如郭兄和邓兄,你们就自己写吧。”</P>
性子宽厚的驸马巩永固,看着李国桢太可怜,出来打圆场了。</P>
郭培民和邓文明还要瞪眼回嘴再说,张世泽也适时站了出来。</P>
“你俩就听驸马爷的话,大家就此作罢。</P>
以后大家都是同窗,也是同袍。</P>
这是多少辈子修来的福气。</P>
那些读书人都讲究个同窗之谊,武人讲究同袍之谊。</P>
咱们勋贵更要如此。</P>
再说这是皇宫里,吵吵闹闹成何体统?”</P>
张世泽的话不多,却是很管用。</P>
英国公世代相传,都是这样公忠体国的样子。</P>
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P>
自嘉靖朝开始,每到皇位传承的关键时刻,英国公必须现身站场,要做个最公平的见证。</P>
崇祯登基,也是英国公张之极,扶了最关键的一把手。</P>
仿佛没有了英国公在场,这大明皇帝的登基就缺少了合法性。</P>
这已经成了定例,也让英国公的地位在勋贵圈中变得超然,独一无二。</P>
郭培民和邓文明不再说话,张世泽的面子一定要给的。</P>
一行人不再说话,都是急冲冲,过了十八棵槐树,到了司礼监的院子。</P>
此刻内书堂的楹联已经换了。</P>
崇祯皇帝说话算话,小小的事情也会放在心上。</P>
关键是他最近常去内书堂教课,看见楹联上带着孔孟之道的字眼。</P>
嘴上不说,心里很闹心。</P>
前朝再好的楹联,也是不用了。</P>
崇祯表示自己文采很够,眨眼就能写出一副上好的楹联,不比之前的差多少。</P>
当时崇祯驻足良久,随即提笔一蹴而就。</P>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P>
好楹联,好气魄。</P>
此联一出,宫中传唱不休。</P>
还引来了内阁中,写诗词最好的阁臣来宗道来捧臭脚。</P>
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P>
“楹联小道耳,朕兴之所至,随手而写。</P>
来爱卿不要恭维,再让朕写第二幅一样的楹联,是万万写不出来的。</P>
来爱卿,你这个阁臣加吏部尚书,看来是挺清闲的。</P>
这样吧,朕让你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