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朕为徐爱卿抚平心中的忧伤(2 / 2)

自然还是要遵循大明的法度,不能因臣一人,废了君臣大礼。</P>

臣信奉天主教,只是求个世俗之外的心安。</P>

臣的忠心天日可鉴,愿侍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P>

徐光启的话,就差没有明说,自己入教只是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更加方便。</P>

这时候崇祯也意识到了,自己话语中的毛病。</P>

自己宠信徐光启,可以直接免跪,也可以直接宫中赐肩舆,赐太子太保,世袭锦衣卫千户等等。</P>

就是不能借着天主教教徒的名头,赐予这些恩宠。</P>

这无异于把徐光启,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也就是推到了百官的对立面上。</P>

徐光启恐以后在朝堂上,无立足之地。</P>

想到这里,崇祯展颜笑道。</P>

“徐爱卿说得对,是朕草率了。</P>

朕心慕爱卿久矣,愿日日聆听爱卿教诲。</P>

爱卿知朕为何,久久不愿见爱卿吗?”</P>

徐光启没有想到崇祯会问这个。</P>

其实他也挺想知道答案的,喝了一个多月的龙井茶,天天面对一堆空谈先生,他心中也挺苦闷的。</P>

徐光启面对这个送命问题,该怎么回答呢?</P>

他总不能说。</P>

“回陛下的话。</P>

臣也是一样的疑问,愿陛下为臣解惑。</P>

臣在老家松江府上海县待得好好的。</P>

每日含饴弄孙,听听昆曲,着书立传,安享晚年。</P>

是您一纸诏书,就让臣屁颠颠奔波千里而来。</P>

臣之于陛下,就是那棋盘上的棋子。</P>

可谓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P>

可臣来了,陛下您又不用,这是哪门子道理。</P>

每日只让臣,流连在翰林院和詹事府之间,那是清贵和年轻官员历练的清水衙门。</P>

臣已经是花甲之龄的老朽,没有几年好活了,不需要再磨砺什么心性。</P>

臣一心只想将,毕生所学报效朝廷,报效陛下。</P>

您这么浪费臣的时间,这是何意?</P>

怕不是吃饱了撑得吗?”</P>

这是徐光启的心里话。</P>

可是徐光启不能这样说。</P>

他要是说了,崇祯也许不介意。</P>

别的人会把他给吃了的,比如皇帝身边的王承恩。</P>

“陛下此举必有深意,岂是做臣子的可以置喙的。</P>

臣唯兢兢业业,在哪个职位上,都是可以报王恩的。”</P>

不得不说,徐光启确实是大明官场中,万金油的角色。</P>

对于崇祯的问题。</P>

徐光启只能含含糊糊应对。</P>

他不太明白崇祯问话的意思,客套的回答就是最标准的应对。</P>

刚才一路上从引路小太监嘴里。</P>

徐光启也能了解到崇祯的性格。</P>

这是一个性格很稳定,不那么喜怒无常的帝王。</P>

不过做事情往往很出格,让人接不住。</P>

崇祯听了徐光启的话,摇摇头,笑着说道。</P>

“什么此举必有深意,没有那么复杂。</P>

朕只不过是类似,近乡情更怯的感受。</P>

徐爱卿,你实乃国之重器,大明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