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其他两个补偿嘛「
办公室里。
听到徐云的这番话。
田良伟正了正身子,在座位上换了个比较舒服的姿势,继续道
「第二个补偿相对来说属于长线范畴,短时间内你可能看不到什么效果——这个补偿是在通过基础审核的情况下,允许你的本子上一次百人a的会。」
卡——
徐云闻言脸色不变,但握住椅子扶手的力度却骤然大了不少。
田良伟口中本子自然不是指禁漫天堂上的**,所谓上会也是另有所指。
这两个词都是与华夏的科研基金有关。
早先提及过。
华夏的科研体系除了学士-硕士-博士-副高(副教授)-正高(教授)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序列。
那就是青尖、优青、青江、青千、杰青、长江、大千。
在青年领域中。
青尖最低,杰青最高。
杰青对标的是长江学者和大千,属于「青」字头的极限。
而除此之外。
一些机构也都会通过自有渠道评选出一些业内顶尖人才。
比如各类省级的「安全帽型」学者
泰山学者、芙蓉学者、三秦学者、西湖学者、阅文十二天王等等
不过目前国内能与国字头四青相媲美的机构评选,有且只有一个。
那就是中科院的百人计划。
当然了。
百人计划也根据等级,分成三种类型。
最低的是百人计划,名称叫做【青年俊才】。
接着是百人计划b,名称【技术英才】。
再往上便是准国字号的最高级别,百人a,【学术帅才】——这些看起来有点中二的称号并非笔者编撰,而是确有其事
其中百人a最少都能和青江同档,头部的50%可以对等杰青级别。
而既然有人才分类,那么自然就需要有评选流程。
这个评选流程就是所谓的「会」。
这个会有个比较拗口的名字,叫做面地青项目评审。
实际上这个词是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工程的缩写,也就是从中各取一个字。
所谓上会呢,指的就是你把项目写成申请标书——也就是所谓的本子递交上去。
接着基金委依据通讯评审的结果,由评审系统汇总得出相应的打分排名。
申报过本子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上会项目根据通讯评审意见自动分级,根据每一个项目的专家评审意见,赋予a、b、的评审结果对应的分值。
也就是赋予「优先资助」、「资助」和「不资助」,每个等级都会赋予一定分值,最后统计总分。
通常一份面地青的本子会有3-5位函评专家,比如大部分的青年基金和医学口的本子会有3位函评专家,地区基金和面上基金则是5位函评专家。
另外就是杰青会比较特殊一点,属于小同行评议,可以主动申请回避三个人。
所以为啥说院士子弟会比较容易上「青」呢,原因就在于这里
大多数院士都会成为对应学部的评审团成员,虽然在自己学生的评选过程中要选择回避,但评审成员之间的关系在那边呢。
有时候a的学生递了今年本子,b的学生可能明年递本,于是a和b就会做顺水人情了。
这种情况不至于多普及,但也不算少见——实际上海对面也是这样的。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任何一个行业都讲究人情往来。
区别只是在于有些人能明白「度」在哪,有些人则比较肆无忌惮搞学阀。
总而言之。
由于每年都有新的后浪加入,所以竞争的激烈程度一年胜似一年。
如果有一个函评专家打了的情况下,在计算上会分值的时候会明显明显拉低总分值。
上会难度就大很多了。
上辈子徐云投的本子就死在了这一关,得了个2b+1,就差一丁点儿。
不过要是徐云上辈子真的上了会,估摸着也没这本书啥事儿了
另外由于申报的是基金,所以在私下里大家一般都会把上过会的小伙伴称为基友,上过多次会的叫基老,连续多次折戟的叫做死基老
咳咳,言归正传。
作为目前唯一的准国字号人才评选,百人a的待遇甚至要高过四青中的大部分职级。
比如闽省大学给百人a开出的条件就是启动资金80万,甚至允许赤字。
这种情况导致了百人a的名额炙手可热,含金量很高。
某种程度上来分析。
也是科院能够拥有如今如此雄厚的科研实力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
实话实说。
科院的百人名单确实在徐云的计划范围内。
但徐云计划的时间不是现在,而是三到四年后。
同时评选的目标也不是百人a,而是百人至多百人b。
目前百人a的最年轻入选者叫做周琪,如今是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
01年的时候他毅然抛下了高卢科学院的橄榄枝回国,在31岁那年成为了最年轻的百人a成员。
所以在徐云看来,自己27、8岁能入百人a都算有些惊世骇俗了。
结果没想到
科院这次居然下了这么大的手笔,允许他上一次百人a的本?
要知道。
这年头华夏科研圈本就争议颇高,很多人巴不得越低调越好。
在这种情况下。
科院那边居然敢给徐云做出这个承诺,如果徐云真的评选上了百人a
那估摸着又得是一堆抨击扑面而来了。
看着表情微妙的徐云,田良伟沉吟片刻,主动开口道
「小徐,我大致能猜到你的想法,其实对于同意你上会的这件事,科院内部的看法也并不统一。」
「不过一来你立了功,二来你推导出的孤点粒子以及梅森素数的那篇论文,客观来说都很具学术价值。」
「单纯从成果上来看,很多优青、杰青、乃至极少部分院士,在学术上的成果都不如你。」
「所以在经过三次会议讨论后,科院方面还是决定给你这个机会——当然了,前提是你的本子要足够好。」
徐云此时虽然依旧有些出神,但还是轻轻点了点头。
这个道理他自然明白。
虽然科院方面承诺让他的本子上会,但显然也会有一个内部评级。
如果是研究把作家关进小黑屋能码多少字的项目,科院那边显然是不可能给过的
过了一会儿。
田良伟看了眼时间,又说道
「小徐,今年的国自然会评专家的名单大概在七月底公布,标书提交在3月20号,然后4月形式审查,6月初函评。」
「不过你的情况可以直接上会,所以在七月的会评之前提交标书就行了。」
「具体的项目你可以自己拟定,也可以找科大这边帮忙,不用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徐云闻言澹澹的嗯了一声,脑海中瞬间闪过了许多想法。
说起标书项目,他手上倒是有很多可行的方向。
比如最稳妥的就是微生物电池。
目前发电菌种已经确定了易安菌,剩下的主要是一些电流捕捉上的提效环节。
如果专心投入,甚至可能函评的时候就能诞生初步成果。
同时还有孤点粒子的基态化处理,这个涉及到了重力梯度仪,属于名义上正当到不能再正的项目。
另外r技术、止血凝胶,还有老苏副本结束时的dna存储技术,都属于相当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