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善恶,不过是利害关系的说辞(1 / 1)

生命的启示 苍柳 760 字 8个月前

人总是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趋善避恶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对于普通人来说,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往好的方向靠近,就是为了得到好的回报。如果善恶没有报应,那为什么要去行善做好事呢?

只是这世间,真的就是行善就有善报,作恶就有恶报吗?现实中人们看到的往往不是那样的。多少行善做好事的人穷困潦倒生活困顿,总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多少作恶干坏事的人锦衣玉食潇洒一生。

颜回有高尚品德,却常常吃不饱饭,早早就死掉了。盗跖天天杀人,割人肝,吃人肉,却是长寿而终。多少品行不端、违法乱纪之人,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优越;多少公道正直、循规蹈矩之人,反倒是生活艰难、遭遇灾祸。现实令人唏嘘。

关汉卿更是借窦娥之口发出一段愤怒的控诉:“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的愤懑正反映了现实,善不一定有善报,恶不一定有恶报。

人之所以行善,是被某些人或者某种信仰所影响,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即便今生没有得到结果,来生也会得到结果。但对于不相信前世今生的人来说,为什么要行善呢?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就是说,你温饱解决了,生活安逸了,但是没有教养,没有善良,没有同情心的话,那与茹毛饮血的禽兽有什么区别呢?人是万物之灵,善良让人高贵。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恶呢?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善恶都是相对的概念,本就没有固定的概念。于你而言可能是善的,于他而言就可能是恶的,那善恶就难以真实判断了。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人之所以认为有美,是因为丑的存在;之所以认为善,是因为恶的存在。但美丑、善恶都只是站在自己或利于自己的角度去评判。

唐人以胖为美,胖就是真美吗?今人以瘦为美,瘦就是真美吗?如果都是美,那么美的定义在哪?为何又会有不同?是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还是人心目中的认知表示了变化?但个体的人还是没有变化。

正如有人向你借钱,按期归还,这本就是正常的诚信交往,是应该的,不是什么善。但有一天,有人同样找你借钱,却是逾期不还,伤害了交往诚信的原则。于是他便成了恶人,而诚信借钱的成了善人。

你觉得狼吃羊很残忍,是恶的;但你想让狼吃草维持生计,难道就不是恶的吗?善恶之所以出现,就是满足某种利益关系的存在,利于哪些人,不利于哪些人。善恶的本质,就是实现某些利害的工具。

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你偷小东西,那就是小偷,你把朝廷都偷了,反而可能会有仁义之名。同样的,杀一人者,往往是不法之徒;杀成千上万者,则被认为是英雄。

常人偷一瓜果,人人喊打。田氏代齐,行窃国之实,却享尧舜之安。失手杀人,却有犯人之名。铁木真行屠城之实,却被供奉为大英雄。项羽刚正,却成刚愎自用之实;刘邦无赖,却立下了汉的威名。

所以,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只不过是站在一个立场对另外一个立场的反驳,或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件事的评价。希特勒的疯狂并没有让德国人对他厌恶,反而把他当成英雄,但对于其他国家的人,他就是恶魔。

善恶的评价都改变不了它真实的存在。其本身就在哪,是善是恶,就看符合哪方面的利益。正如盗跖所说,猜出有宝是圣明,抢先进入是勇敢,退出殿后是义气,正确判断是智慧,分赃均匀是仁恩。具备这些,才能成为大盗。

因此,常人眼中的善恶,不过就是实现某些利害关系的工具,而非善恶本身。老子说,上善若水。最大的善就和水一样,往低处流,滋养万物而不居功。没有行善的观念,只是顺其自然而为,这才是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