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后方(三)(2 / 2)

演变战役 力量焊接 675 字 11个月前

譬如水动力机械的雏形,【水轮】,本历史线出现于公元前100年左右,古人用它提灌和驱动粮食加工器械。

至公元前40-32年,汉代思想家桓谭在其著作《新论·离车第十一》中明确写道,“伏义之制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又复设机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百倍。”表明水碓技术业已成熟。

等到魏晋时期,杜预发明了连机碓,水碓效率拔升,作用更加显著。

再到唐代以后,水碓用途逐渐扩展,不仅限于粮食加工,还包括药物、香料、矿石等物料的加工。

又譬如地圆论,这个年代提出,已无法惊艳古人。

他们只会认为你在老调重弹。

在没有无限军官扰动的历史线上,炎华的天文学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过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从公元前4世纪的齐国人甘德著《天文星占》,魏国人石申著《天文》,后人合并为《甘石星经》,书中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测定121颗恒星的方位,大致掌握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开始。

到汉代,公元78年-139年,张衡著《浑仪注》,书中已明确表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认为大地是完整的球体,宇宙好比鸡蛋壳,地球是蛋黄,且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同时期亦有自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到晋代不断发展的【宣夜说】,认为宇宙中有无边无际的气,而日月星辰则依托于气体在宇宙中漂浮运行,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轨道,有规律、有秩序的不停运转。

至唐朝年间,为了做历法,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还在唐玄宗领导下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大地测量活动,从约北纬51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考察到约北纬18度的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算出了子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