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和蒯越谈生意(2 / 2)

汉旗不落 任国成 1100 字 10个月前

“蒯别驾,眼下刘州牧治理荆襄八郡已经十来年,荆襄之地百姓安居乐业,海晏河清。然而北方却战乱频繁,天子在乱臣之间辗转流离,惶惶不可终日。州牧他身为汉室宗亲,眼下荆州兵精粮足、带甲之士十多万,可有领兵北上,辅佐天子安定社稷之打算?”张淼笑着问道。

蒯越淡淡的看了张淼一眼,伸手端起了茶盏,慢慢的品着,厅中一下子安静下来。

张瑾心中一紧,拼命的给张淼使眼色,张淼却只是微笑,等着蒯越的回答。

终于,蒯越放下了茶盏,看向张淼:“眼下,曹司空已把天子接到许昌,天子已经不再颠沛流离,如此,州牧还有什么必要带兵北上?天下,是大汉天下,是天子之天下,州牧他虽为宗亲,却仍然是天子之臣,眼下许都朝廷已建,曹司空和重臣们各司其职,天下很快便能安定下来。”

张淼微微一笑:“别驾说得对,淼受教了。”

蒯越摇了摇头,再没了谈论诗赋的雅兴,便道:“昨日所说蜜烛,你可曾带来?”

张淼道:“已经带来,共五百支,就在外面。”

张平和张闯把箱子抬进客厅,放在了地上,然后掀开盖子。

蒯越看着木箱中一根根的蜜烛,随手取了一支,然后便有家仆用火镰点燃,看着蜜烛燃烧的火苗,蒯越满意的点点头。

“这些蜜烛,你准备作价几何?”蒯越笑着问道。

张淼为难的摸了摸后脑勺,道:“别驾,说实话,蜜烛这东西到底价值多少,俺们也不清楚。村子里所有的粮食都被黄巾贼抢去,只要能换全村八百余口一年吃的粮食,我便心满意足!”

八百口?张瑾吃惊的看着张淼,整个村子连不满月的孩童加起来也没有六百人好吧!

蒯越似笑非笑的看张淼一眼:“张教授,你的算术学得着实很好。”

八百口,即便其中一半是孩童,每个成年人一年口粮差不多需要十石,孩童减半,这样算下来一年的口粮也得六千石之多!一石粮食按三百钱算,六千石粮食价值达一百八十万钱之多,一支蜜烛合三千六百钱!这简直太过离谱!

(石是体积单位,在汉代,一石粮食约35-40斤。)

张淼憨厚的笑着:“八百口族人嗷嗷待哺,若是没有粮食这个冬天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俺们也没了办法。”

蒯越不耐烦的一挥手:“没有这么多!我顶多给你三千石黍米,再多便没有了!”

三千石,合一支蜜烛换六石黍米,价格昂贵的很。若不是蜜烛太过难得,若不是张淼在文会上一鸣惊人,若不是刘表已经当众答应买下蜜烛并作为给天子的贡品,蒯越根本不会出这么高的价!当然,买蜜烛的钱出自荆州府库,而不是蒯越本人掏钱,这也是蒯越答应下来的重要原因。

“这样村人们只能掺着野菜凑合着活下去了,”张淼叹道,“不过还是感谢蒯别驾,感谢州牧爱民如子,不然,全村八百口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对了别驾,我取了蜜蜂蜂巢后,担心那些蜜蜂会大量饿死,便和村人做了好些木箱,留下了一些蜂蜜让它们在木箱中重新筑巢维生,这样明年说不定又会有更多的蜜烛。”临行前,张淼又道。

明年还想再高价卖一次啊?蒯越眼睛都突了出来,直接回绝道:“明年不要再想这样的好事,不可能再给你这么高的价格,便是你们村子再被黄巾贼抢一次也不行!”

张淼大汗:“没敢想这样的价钱,按照市价便可。”

蒯越点点头:“如此,有多少蜜烛尽管拿来便是。”

对襄阳的豪门世家,并不缺那点小钱,蜜烛这种能彰显豪门气派的奢饰品,自然不愁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