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波涛汹涌的早朝(2 / 2)

咯吱——</P>

数米高的红门,被从内到外推开,两名推门的小太监站在两旁,额头微低,等待百官进入。</P>

过金水桥,来到乾清宫。</P>

大堂内依次站好。</P>

半晌儿过后。</P>

一阵缓慢的步伐,夹带着剧烈的咳嗽声传来。</P>

近些年来乾隆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如今冬季早起,让他的咳嗽更是加剧,对此满朝文武早已习惯。</P>

不一会 。</P>

内侧门走出胡子头发花白且精瘦的乾隆,即便是在贴身太监李玉的搀扶下,也是用了好长时间,才勉强登上金銮宝座,坐下后也没立刻就开始议事。</P>

身上被李公公招呼丫鬟,递过来暖炉,乾隆双手捂住,放于腹部。</P>

一件厚厚的黄稠披肩,也搭在乾隆肩膀上后,方才做好准备工作。</P>

“众爱卿,今日又有什么事汇报?尽量快些,朕最近乏的慌,身体越来越差了。</P>

朕记得,再有半个月功夫,就该到了永琰继位时间了吧。</P>

冬天越来越冷,朕也真的上不了朝了。”</P>

咳咳——</P>

“皇上,今天可能得多耽搁你些时间,臣有件大事禀报。”</P>

见台下刘墉站出,乾隆瞬间一脸不耐烦,眉心肉眼可见紧皱起来。</P>

“皇上,赵忠卿赵大人千里迢迢从青海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运送大理石过来京城,这事您知道。”</P>

乾隆点了下头。</P>

他当然知道。</P>

前些天上朝,你刘墉不还抨击此事吗。</P>

“据臣所知,大理石产地青海西宁,爆发了起义,规模由原先的一千,已经暴涨到了一万人!”</P>

乾隆:!!!</P>

赵忠卿内心暗道:“呵呵,目前也就五千人,如此虚报数目,就为了引起皇上重视吧,让自己的罪责更大几分,好你个刘罗锅!”</P>

“怎么回事,快快道来!”</P>

乾隆明显急了。</P>

因为激动。</P>

披在肩膀上的披肩滑落,李玉赶忙上前,重新搭上。手不断上下来回抚摸乾隆的后背,小声宽慰且心焦,“万岁爷,消消气,压压火,别伤了身子,龙体要紧。”</P>

“去去去一边去。”,乾隆赶走碍事的李玉,当即再次怒问。</P>

刘墉也是精明鬼,侧头看向右侧站着的赵忠卿,嘴角勾起一抹幸灾乐祸的笑,“皇上,您问赵大人吧,毕竟,皆因他而起。”</P>

赵忠卿站出一步,“青海当地官府肆意克扣我下发过去的补偿款,导致纤夫,石料开采工等一众民夫无响,加上当地官员借机横征暴敛,搞出来什么石头税,让贫苦百姓在饥饿中不得不起义。”</P>

“赵忠卿!你真该死!!!”</P>

乾隆咬牙切齿,在他心中,就是赵忠卿办事不力,拨款的同时没有监督好底层官员,这才导致。</P>

“皇上勿急。”</P>

“勿急?!叛乱已经一万人了!还不急!?难不成等叛军打到这京城脚下后才急!</P>

届时,朕要不要学前朝崇祯,吊死煤山啊?!”</P>

哗啦——</P>

数封折子砸向赵忠卿。</P>

和珅和入股房地产的一众官员当即就要站出来求情。</P>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让赵忠卿免个死罪还是可以的。</P>

“皇上,这错也不全在赵大人,还请网开一面。”</P>

“是啊皇上,念在赵大人这么多年在朝为官的份上,免去死罪。”</P>

刘墉在一旁看的幸灾乐祸。</P>

好,很好。</P>

一切都按照自己预料的发展。</P>

趁着皇上气头上。</P>

他只需要再添一把火,就可以把赵忠卿烧的渣渣都不剩。</P>

赵忠卿,你不是和我立了战书吗,看我扳不扳的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