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杀神白起(2 / 2)

灵界昊天塔 枫笙水起 2315 字 9个月前

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昭襄王继续增兵,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hd,但久攻不下。

楚国派春申君黄歇同魏信陵君无忌,率兵数十万攻秦军,赵军时常派出轻锐的小股部队,骚扰秦军后方,使得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叹息:“当初秦王不听臣的计谋,结果如何?”

林皓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感觉白起是自己找死。

如果昭襄王胜了,白起最坏的结局,可能是被当众羞辱一番;可昭襄王败了,他还敢这么说,真是活腻了!

果然,昭襄王听后大怒,亲自去白起府上,强令他出兵。

“您虽然有病,也得勉强自己卧着,为寡人带兵。有了战功,这是寡人希望的,会重赏您。如果您不去,寡人就会怨恨您。”

看到这里的时候,林皓觉得昭襄王还是挺能忍的,也很顾及颜面,哪怕心里有气,竟然还能这么说,而不是一刀砍了白起。

白起却太耿直了,直接说出自己的心声,叩头道:“臣下知道,去了即使没有战功,也可以免除罪过。如果不去,即便没有罪过,也免不了被杀。

然而臣下只是希望,大王能够看一看臣下不高明的计策,放弃赵国,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以应付诸侯之间出现的变故。

安抚恐惧者,攻打傲慢者,诛灭无道者,以此来号令诸侯,天下就可以平定,为什么一定要把赵国作为首先进攻的对象呢?

这就是所说的,被一个大臣屈服,却战胜天下人。

大王如果不详察臣下的愚计,一定要在赵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致于降罪臣下,这也是所说的战胜一个大臣,却被天下人屈服。

战胜一个大臣的威严,同战胜天下人的威严相比,哪个更大呢?

臣下听说,贤明的君王爱惜国家,忠诚的大臣爱惜名誉。破碎的国家不可能重获完整,死去的人不可能死而复生。

臣下宁愿受重罚而死,不忍做蒙受耻辱的军队之将领,希望大王详察。”

昭襄王听后,没有答话就离开了。

林皓喜欢看历史,但是对历史并没有很深入的研究。

看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想,白起这么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昭襄王真的会赐死他呢?

如果他已经想到这一点,还非要这么做,究竟是不识时务,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是高智商低情商,还是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随后范雎再度请求白起复出,白起仍称病不起。

于是,昭襄王将白起贬黜为士伍,放逐至阴密。

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

三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不断从hd传来,昭襄王更是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

秦军败得越厉害,就越证明昭襄王是错的,而白起是对的,这更是加速他的死亡。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以史为鉴还是有道理的。

以前在某个公司的时候,林皓就见过一个老总从得宠到被贬为闲人,再到最后被辞退,整个过程不超过三个月。

老板对那个老总好的时候,是真的好,言听计从,当年也是一起打江山的。但老板突然很讨厌那个老总,下手也是真的又狠又快,毫无情面可言。

至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道听途说,也难分真假。

所以一旦被抛弃,千万不要提旧情,那样会更难堪。要么另起炉灶,要么从此收山,否则只会死得更凄惨,更没有颜面。

白起无奈,只得带病上路。

在他行至杜邮(今Sx省xY市任家咀村)的时候,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临死前,白起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

良久之后,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罢便引剑自刎。

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白起“死而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在他死后,乡邑地方都建祠祭祀他。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

他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

歼灭战的战例、理论,在白起之前也已开始出现,如孙膑认为只有“覆军杀将”、全歼敌军,才算全胜。

但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作为作战指导思想,并在中国先秦战争史上创造最多、最大而又最典型的歼灭战战例的,则是白起。

他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

如华阳之战、伊阙之战等,都是在敌军已经败北逃走的情况下,发起穷追猛打的追击战,从而获得全歼敌军的胜利。

春秋孙武的“穷寇勿追”,以及战国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实际上仅仅是战场内追击。

而白起则是穷追猛打,直到尽歼敌军为止的追击战。

第二,重视野战筑垒工事。

白起对筑垒工事在野战中的作用,有深刻认识。

以长平之战为例,他认为按当时的进攻武器水平,要想迅速击破依托有利地形,构筑了壁垒工事而进行防御的赵军,很难达到目的。

所以他作战指导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先诱赵军脱离坚固的设垒阵地,再分割包围,予以歼灭。

而他对秦军的部署,则是在预期歼敌地区,构筑壁垒工事,以阻止赵军进攻。

在赵军主力进攻受挫,改为就地筑垒防守待援时,白起又在赵军营垒周围,构筑壁垒工事,防止赵军突围。

可见白起重视野战筑垒的思想,对长平之战的胜利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此前的野战筑垒,都是在营地四周构筑,主要目的是保护自身免受敌军奇袭。

将筑垒工事作为进攻的辅助手段,用于防止被围敌军突围逃走,是白起的创造性发展。

此外,白起在作战的指导中,还使用了远程奔袭。

如华阳之战,他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八日到达华阳。

这对《孙子兵法》所说的“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来说,也是一个发展。

不管后人对白起的评价如何,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法抹杀的。

如果真的可以在长平之战遗址中看到他,要如何应付呢?

这么多年过去,他还留在灵界中么?

可能早就投胎转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