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会经常引用《西游记杂剧》的内容,今天也不例外。在《西游记杂剧》第一折和第二折中,出现了和《法师传》截然不同的两个理由:</P>
1、(众做拜科)(观音云)长安城中,今夏大旱。可着玄奘赴京师,祈雨救民。我佛有五千四十八卷《大藏金经》,要来东土,单等玄奘来。</P>
2、奉圣旨,驰驿马赴西天,取经归东土,以保国祚安康,万民乐业。</P>
这两处文字记载很明显已经偏离了历史事实,甚至已经超越了现实的范围,已经进入到了神话阶段,这并不是历史事实的改变,而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改变。</P>
从《法师传》能看出来,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之后已经被奉为“神”一类的人物,其形象不断被神话,当然,这类故事也不断在寺庙中传播;玄奘大师的事迹也成为僧人之间经常提起的话题,甚至在某些特定场合中专门讲述,这类讲述称为“僧讲”,当然这类讲述还是以佛教内容本身为主;除了僧人内部传播之外,玄奘大师的事迹也成为了僧人对外宣扬佛教的重要内容,,僧人们借向民众不断宣扬佛教的好处,这种讲述称之为“俗讲”,这类“俗讲”注重的并非佛教教义,而是故事本身,也就是在俗讲的过程中,玄奘大师的个人意愿被佛祖菩萨的仁慈教化所替代了。</P>
《西游记》小说中唐僧的目的</P>
时间到了明朝,百回本《西游记》面世之后,掀起了一阵西游故事的潮流。但是,尽管《西游记》小说成为大Ip,但是不置可否的是,这个时候的西游故事基本已经脱离了历史事实,同时,西游故事的主角也从玄奘大师逐渐向孙悟空倾斜,故而,这个时候的唐僧取经之目的又有了转变。</P>
纵观整部《西游记》,无论是唐僧自述还是其他文字,多次提及到唐僧取经的原因:</P>
1、旁边闪过法师,帝(李世民)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P>
2、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P>
不仅仅以上两条原文,看过原着的朋友都知道,唐僧的取经之路,其实也是自己的重新成佛之路。</P>
综上,随着西游故事的发展,唐僧取经的目的又有了不同的变化,其本质上是传播目的、传播媒介以及作者目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某一类文本中的某类角色的影响。这也就能看出来,《西游记》的阅读的的确确是要融会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