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我便不走了(1 / 2)

第四百八十八章:我便不走了</P>

“额……。”</P>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自己一个藩王来处理邦交事务,这难免让其他大臣心里有所忌惮。</P>

“父皇,刚刚儿臣不是说了吗,咱们大明马上就有用不完的银子了。”</P>

朱棡道。</P>

“你的意思是……。”</P>

朱棡露出一个贼兮兮的笑容,道:“儿臣可是听说,在倭国北边的国土上,可是有着许多的金银矿!大明将圣学传播于倭国,乃是教化万民,以文治夷的功德,那么倭国借一块地给我大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吧?”</P>

这句话让朱元璋瞬间重视起来。</P>

“借地?大明这么多地还不够你嚯嚯的?为何要跟倭国借地?况且海外之地,取之何用?”</P>

朱元璋一时间没扭过来。</P>

但朱棡怀疑,老朱很有可能是装傻充愣。</P>

以朱元璋的眼光跟政治思想,不可能不知道一个海外之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朱元璋不挑明说,是因为他的身份摆在那,一个企图占有友邦国土的皇帝,是会被其他国家臣民所排斥的。</P>

这不是老朱想当恶人就能当的,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两国的友好往来。</P>

“父皇,海外之地没用,但海外之银……它有用啊!”</P>

朱元璋微眯双眼。</P>

朱棡托起老朱的胳膊,将朱元璋引到一张舆图之前,在朱元璋的寝宫偏殿一直都有一张很大的舆图,几乎涵盖了亚洲各地,东到倭国,西至印度,南到大琉球,北至西伯利亚。</P>

……</P>

“殖民?”</P>

这是老朱第一次从朱棡的嘴里听到这个词语。</P>

“是,殖民!”</P>

朱棡其实也不想踏上殖民主义的道路,但在这个时代,人类发展的资源就那么多,需要争抢,需要抢占时机!在原本就稀少的资源上进一步的扩张,去探索发现。</P>

“殖民便是强国向弱国传播先进技术,将我们国家高级的技术传播给他们!”</P>

这是朱棡对于殖民的解释。</P>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解释并没有错误,甚至说,这就是殖民主义的表面解释。</P>

但更深层次的就是:奴役原有居民、大国对外扩展、抑制他国发展。</P>

这里面每一条,都是血与泪。</P>

他不想殖民,但是对于倭国这个国家,他下得去手!</P>

有些血与仇是不能忘记的,它刻在了骨头上,融入了血液里,等待着苏醒的时候往曾经的仇人砍去!</P>

“能成功?”朱元璋不确定的问道。</P>

朱棡点头:“能!”</P>

“不过儿臣需要一个人!”</P>

朱元璋摆了摆手:“你拿着咱的令去请便是!”</P>

朱棡点头。</P>

“若是倭国答应殖民,你待如何?”</P>

朱棡沉吟道:“派船队开辟一个港口,驻扎我大明的学子,另外,为了防范于蔚然,大明要派出一支卫队保护学子们以及圣人之后的安全!”</P>

军队?</P>

朱元璋心领神会。</P>

点头道:“不错,儒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是该派遣一些劳力去照看他们。”</P>

“那……高丽呢?”</P>

说到高丽,朱棡愣了一下。</P>

“高丽不能这么做。”朱棡斩钉截铁的道。</P>

“为何高丽不能?”朱元璋问道。</P>

朱棡深吸一口气,“高丽这些年受大明影响,加上大明在对漠北战争之中取得了胜利,让高丽原本两头顾的心思变成了一心向着大明,从洪武五年开始,高丽几乎是一年三贡!”</P>

“不错,这两年高丽频繁进贡,朝会上咱不搭理那丫头,也是因为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表现的太高调。同时,咱也是想看看倭国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P>

朱棡放下手里的棍子,到朱元璋跟前,道:“父皇,倭国如此着急需要医书跟匠工,怕是国内会有一番新动作。”</P>

“新动作?”</P>

“父皇你忘了,五弟的民风医院?”</P>

“你是说,倭国也开始新建医学了?”朱元璋错愕道。</P>

虽然很不想承认这个问题,但是在后世,对待‘匠心’这两个字上,倭国确实做的更为出色。</P>

也更大程度的保留了自华夏传播过去的一些文化。</P>

在融入了当地的特色之后加以改进,最终形成了后世倭国的一些传承。</P>

“是。”朱棡点头。</P>

朱元璋凝眉。</P>

“那这医书……。”</P>

“决不能给!一张纸都不行!”朱棡咬牙切齿的道。</P>

“任何想要将我大明医书、匠工书本甚至是一些奇淫巧技书籍赠送给倭国的,都是卖国贼!本国的文化就该本国人传承下去,送给外邦,万一将来成了他们的怎么办?”</P>

“他敢!”朱元璋哼了一声。</P>

别说,还真敢。</P>

朱元璋负手,朝着殿外走去。</P>

朱棡紧随其后。</P>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P>

“集天下能工巧匠,给他们职位,给他们俸禄,让他们为国开路!只需要他们醉心于自己的职业,锻更好的铁,打更锋利的兵器,造更快的车!”</P>

“父皇,儿臣心里一直有些话想说。”</P>

两人走到了殿外的屋檐下,朱元璋负手看着明月,整个乾清宫静悄悄的,周围站着的宫女太监也丝毫不敢露出半点动静。</P>

“要说就说。”朱元璋道。</P>

“儿臣觉得,或许以文兴国只是安邦的其中一条路,但这条路已经被前面的朝代走过无数次了,为何咱们不试试……以其他的方式兴国?”</P>

……</P>

朱元璋的身影还停留在乾清宫门口。</P>

久久矗立。</P>

如同一尊气势恢宏的雕像。</P>

朱棡站在殿外,回头看去,眼中有些感慨。</P>

感慨的是一代帝王朱元璋真的是为了民,更感慨的是老朱的变化。</P>

“王爷,夜深了,回吧,宫门马上就闭了。”</P>

宦官轻巧的在旁边提醒道。</P>

朱棡回过神来,点了点头,转身出了宫门。</P>

回到王府,天色已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