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折!</P>
纯利润。</P>
三十八万贯。</P>
当看到这个三十八万的时候,朱棡都惊了一下。随后询问这个主意是谁出的。</P>
结果是王妃徐妙云和周仁商量之后出的。</P>
人才啊。</P>
朱棡叹了口气。</P>
去年一年,商会经手的总流水一千三百九十二万贯,利润一百七十万,抛去必要的开支,还剩下一百二十多万。</P>
回想自己之前在山西刚发家的时候为了七十万抄家那些世候,朱棡就一阵苦笑。</P>
人家家族辛辛苦苦藏了几十年才几十万。</P>
结果到了兴国商会这,不到两年,成了一百七十万!</P>
钱生钱,果然名不虚传。</P>
但,摊子大了,得找个兜底的东西。</P>
此时兴国商会就一个脑袋大,下半身小的巨人,脑袋巨大,代表着经手的流水账目,而下半身小,则是说明商会很容易被人掐住喉咙。</P>
比如……,道路!</P>
……</P>
想到这一点的,不只是朱棡。</P>
在远在浙江的金华府,亦有人已经注视到了兴国商会这个庞然大物。</P>
金华浦江郑家。</P>
被浙人称之为江南第一家。</P>
从北宋崇和年起,就一直是金华府第一的大家族,而经过了几个朝代的沉沦,郑家可谓是经久不衰!并且一直繁荣昌盛。</P>
郑家之所以这么厉害,除了有钱,还因为他们是元末以来的江南地方宗族重要代表,并且在浙江这个地方有着非比寻常的政治文化统治力。</P>
如宋濂、陶凯这样的名士,都跟郑家渊源不浅。</P>
郑家在文化方面可谓是源远流长,家中藏书万卷,其中还有很多是连皇宫书库都不曾收录的文献,即便是那些翰林学士想要拜读,也需通过郑家宗族会议的通过。</P>
但就是这么牛叉的郑家,如今也感到了一阵阵压力。</P>
“已经是个庞然大物了。”</P>
宗族会议上,郑家家主郑辉嗣杵着拐杖,声音有些严厉的怒吼道。</P>
他颇为恨铁不成钢的看着堂下三四十个子孙,看着他们那躲闪、不屑、淫邪的眼神,郑辉嗣心里一阵无力。家族之中直系之中除了幼子郑文录之外不堪重用,可郑文录乃是庶子,虽是直系,却不算是嫡系。</P>
郑辉嗣有意让他继承,可家族宗亲并不答应。</P>
他们只喜欢给他们带来实打实利益的老大郑文同。</P>
“兴国商会如今占据了半壁商路,难道你们还看不见吗?”郑辉嗣质问道。</P>
大儿子郑文同毫不在乎,只是淡淡道:“爹,别人是朝廷性质的商会,如今不入江浙,说明愿意跟我们井水不犯河水,咱们卖咱们的东西,又不招惹他们,他们能拿我们怎么办?”</P>
郑辉嗣一阵暴怒。</P>
气的话都说不出来。</P>
这说的是人话?</P>
你卖的那是什么?</P>
那是走私!是资敌!私自开矿冶铁卖给海外的倭人,换取他们的银矿原石,烧制之后变成了银子。钱是来得快,可脑袋也掉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