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可曾听说过……白莲二字?(2 / 2)

西北之地,盐水湖众多。</P>

在这个时代,海盐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掏钱购买,因为杂质太多,口感不好。并且由于摊晒海盐需要相当大的地皮,海盐产业并不发达。</P>

真正产量大,卖得起价的,是没有污染品质好的井盐以及产量大,质量也不错的池盐。</P>

华夏大地的池盐极为广泛,几乎在东南西北之地都有分布。</P>

但是!</P>

这些地方之中,有许多地方道路难以通畅,人口稀少,难以形成产业。</P>

而这些地方之中,有且只有一个西北是人口最多,产量最大,并且道路最通畅的!虽然西北民族众多,存在生活差异,但到底是华夏大地,经过汉唐的发展,这里的道路体系以及人口分布已经十分成熟。</P>

西北之地,自古以来是华夏龙兴之地,千万不可小看了这片黄土地。</P>

在后世的青海、甘肃、新疆、内蒙、陕西,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盐湖,多如繁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以及青海茶卡盐池、甘肃吉兰泰盐池。</P>

光是这三个大盐池,就可以满足十二亿人口食用四千年。</P>

而说这些,只是为了证明西北乃产盐之地。</P>

再说价值。</P>

在民间流传着一句简简单单的话。</P>

‘无盐不成市’</P>

再说当年张士诚起兵,为什么在起兵之初就可以打下兴化、高邮两座大城?归根结底,人家有钱!有钱就有粮。而他的钱,就是因为他是私盐贩子。</P>

盐的价值太高了,而私盐更是!是足以让人无视铡刀的那种利益。</P>

在大明如今这样的国策下,百姓税收不高,商税未曾开放,加上海上贸易的禁止,还要负担那么多的军费支出以及国政支出,可以说是举步维艰。</P>

基本上三四成的税收都是靠的盐课以及茶课。</P>

好在如今民生淳朴,朝廷还能支撑着走。再过几十年,到底是个什么光景,怕是朱元璋自己也没想到。</P>

而大明现如今还没有腾出手来肃清西北,西北之地的私盐贩子络绎不绝的将西北盐场的私盐运出关中。而这些人之中,有多少是和朝廷有关系的?朱棡不得而知,但是他知道,私盐的盛行,就是敲了大明朝廷的竹杠,动了朝廷的利益。</P>

贩卖私盐,就是和朝廷争利!大明如今百万大军,每年军费支出是一个天文数字,在这样的情况下,盐就是重中之重。</P>

但是大明在私盐管制上,太稀松了。</P>

若是能够将西北完全掌控,百姓吃得起好盐,便宜盐,朝廷的税收也会更多一些。</P>

朱棡第一时间说出这个字,就明白了毕氏的意思。</P>

想要动西北,就要从盐入手!</P>

“不错,盐!”毕氏点头,叹息道:“西北有盐,正是因为有盐,所以来此贩盐的亡命之徒无数!王爷想要肃清,就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P>

“只是,这背后到底站着什么人,哪些人,连老婆子我也不太清楚。”</P>

“不过有件事王爷应当是感兴趣的。”</P>

朱棡转头,好奇的问道:“哦?什么事?”</P>

毕氏缓缓道:“王爷可曾听说过……白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