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云南马政没有实际用处?(2 / 2)

还是那句话,在其位谋其政。</P>

当官,为民做事是本职。</P>

做好本职,是为人的根本。</P>

就好似厨子做好饭菜,皇帝处理好政务,一样的道理。</P>

邀功?</P>

有何资格邀功?</P>

老朱的话让汪广洋羞于见人。</P>

乾清宫,老朱和太子还在就山西的事商议。</P>

老朱的案台上,摆着一封从大同府快马加鞭,用锦衣卫消息渠道送回来的折子。</P>

老朱目光发了会呆,随后道:“老三这件事做完,山西世侯便除干净了。”</P>

朱标也点头:“虽冒险了一些……。”</P>

“不冒险就不是老三了。”朱元璋收回眼神,拿出了一个锦盒之中的老花镜,戴上眼镜,老朱顿时感觉世界清明了起来。</P>

“你的这些个弟弟里面,老三是最可靠的。”朱元璋说道。</P>

朱标点了点头。</P>

山西世侯消除干净,对于朝廷的好处无穷。</P>

首当其冲的就是掌握在世侯手中的土地。</P>

土地,是国家的根本。</P>

一个国家的强大,最强大的根本在于广袤的国土面积和极长的战略纵深!</P>

自家领土,不可能纵容军阀的存在。</P>

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P>

朱元璋心情不错。</P>

朱标也是笑道:“父皇,二弟前几日说,也想去关中……。”</P>

朱元璋摆手:“再等等。”</P>

“老二和老三不一样,老二没给朝廷办过事,而且关中那地方和山西不一样。”</P>

沉思一会的朱标点了点头。</P>

这时候,外面王景弘走了进来。</P>

“禀陛下,杨相有事要议。”</P>

朱元璋回过神来,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和朱标对视了一眼,意味深长的道:“这杨宪可是勤政。”</P>

朱标笑了笑:“杨相自上任以来,一直是勤俭操劳,中书省的政务和胡相都是抢着干。”</P>

“这半年来,朝廷官员精于政务,吏治清明,百姓都说好日子马上来了。”</P>

说着,朱标感叹道:“尤其是老三发现的洪薯,据说不少百姓在见识过今年秋收的百亩洪薯之后,纷纷感叹大明是承天立国,也道父皇您是救世明君。”</P>

这话让老朱有些高兴。</P>

不过也只是脸上有几分自得,很快老朱便露出愁容感叹道:“话虽是这么说,但也不能就此懈怠啊。”</P>

“以如今朝廷的底蕴,经不起大灾大难啊。”</P>

这时候老朱才想起,杨宪还在外面等着。</P>

“去,宣杨宪!”</P>

杨宪进来之后,对皇帝和太子行礼。</P>

朱元璋道:“杨宪啊,你有何事要议?”</P>

杨宪闻声,便将手中奏疏捧起,道:“臣是为了明年云南的五十万军费开支而来。”</P>

“云南今年布兵五万之众,所需兵源和兵器都是在当地动工,建校场,建军营,皆耗资不菲。”</P>

“上个月,帐前都尉沐英有奏,欲在年关之前于云南大理开设冶铁厂,打造兵器和甲胄。奏本的末尾,也是来要钱的。”</P>

朱元璋微眯眸子:“怎么,这笔钱,户部拿不出来?”</P>

杨宪摇头:“今年户部的预算的数目,是有结余的。”</P>

“那你为何上奏?”朱元璋面无表情的问道。</P>

杨宪道:“臣认为,云南之军政没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