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时的起义军,由于缺乏英明的领导,围攻梓州,久攻不克,起义军却硬刚,轴劲犯了,非要打下来不可。
打仗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这话不虚。
可起义军偏偏就要攻下这座战略意义不大的梓州城,在此损兵折将。
殊不知,此时的义军悄然间,江河日下,战线过长,兵力分散。
宋朝抓住时机,猛冲猛打,很快,围攻成都。
城里只有十余万起义军,可围攻的官军,是起义军的数倍。李顺率领手下将士拼死抵抗,最终寡不敌众,成都失陷,一众义军首领被俘就义,三万士兵殉难。
而我们的主人公李顺呢,其人在混战中不幸牺牲。不过民间传说可不这样讲,老百姓说,攻城的时候,宋朝军队杀害的只是一个长得特别像是李顺的人,那人也许是李顺的替身。而李顺本人呢,则化装为一个和尚,秘密逃出成都,辗转南下,到达广州,继续领导农民军战斗,直到三十多年之后,才在广州被发现已经遇难。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太真实的,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的心理:老百姓多么盼望有自己的子弟兵啊,老百姓是多么盼望有一支军队为自己做主啊。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蜀王,蜀王来时不纳粮。
李顺死了,但他永远活在四川百姓的心里,老百姓爱戴李顺,时常悄悄表达对他的追思。
起义军也没有停止斗争,他们在张余的带领下继续转战,一整年后,才被宋军完全镇压下去。
这场起义动摇了大宋的国本,也同时让我们看到:有压迫,就有反抗。哪怕是在一个王朝建国之初,如果不吸取前朝教训,一味压榨人民,那些高高在上的这个老爷,那个老爷,一样要吃下自己栽种的苦果。另外要特别说明一下,经过这场起义,宋朝朝廷显然是不敢像以前那样了,他们适当的采取了一些仁政,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虽然剥削本质还是没有变化,但至少不像原先那样疯狂了。
往后四川的赋税明显轻了很多,王小波、李顺义军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