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状元宰相吕蒙正(1 / 1)

大宋物语 边塞man 775 字 9个月前

吕蒙正中了状元之后,平步青云,没过几年就担任参知政事,那时的他才三十多岁,就进入了二府(中书门下与枢密院)执政。少年得志,自然有些人看不惯,一次上朝之时,有人在政事堂的帘子后面小声嘀咕:“就这小子,也配做参知政事?”吕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但和他一起走的人都非常生气,想去查清楚到底是谁说的,好去理论。吕蒙正却阻止了友人,他笑笑说:“如果知道是谁说的,我肯定会生气,他也会因此而惴惴不安,双方都会心存芥蒂,所以还不如不知道他的姓名为好。”这件事在朝廷上传开来后,很多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胸怀与坦荡,吕蒙正的威望不降反增,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就由参知政事提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宰相。

吕蒙正这个宰相,肚子里确实能撑船。

不许别人去查找说话的人,如果是虚伪的人,必然会做出“我很大度,不用追究”的姿态,但吕蒙正并没有这样。他老老实实说出如果知道了对方是谁自己也会生气,足以让我们看到他性格中的坦诚与可爱。

太宗皇帝老年时,格外喜欢听谄媚的、歌功颂德之词。一次宫廷里举办盛宴,太宗对大臣们说:“京城现在如此繁盛,那是我治理的好啊!”一众大臣纷纷附和,太宗皇帝也表现出志得意满,可吕蒙正却不附和,反而马上说:“臣曾经读过晚唐时聂夷中的诗,里面说,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不照绮罗庭,只照逃亡屋。现实中,臣曾经见到过出了都城门外没有几里远的地方就有很多人因为饥寒交迫而死,臣愿意陛下的目光由近而远,那才是天下苍生之幸啊。”

吕蒙正有容人之量,更有识人之慧,辩才之道。他在太宗、真宗朝三度为相,非常重视对人才的举荐。他宦海浮沉多年,对朝中百官和各方才俊的专长,特点、品性了然于胸,并将一些有特殊才能的贤才的情况汇编成册,一旦遇到合适的情况,随时可以举荐。

真宗朝时,一次真宗皇帝要派人出使朔方,吕蒙正推荐了一个人,真宗皇帝不同意。过了几天,真宗皇帝又让吕蒙正推荐人选,他还是推荐了原来的那个人,又被真宗皇帝驳回。直到第三次,吕蒙正还是推荐同一个人,真宗皇帝对他说:“你怎么这么固执呢?”吕蒙正回答道:“这次出使,只有这个人合适,其他人都不行。臣不愿意顺着皇帝的意愿做事,而使国事受到伤害。”真宗退朝后对左右侍奉的人感叹道:“吕蒙正的气量,我实在不如。”于是采纳了吕蒙正的意见,让他所推荐的人出使,果然非常称职。

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吕蒙正退休在家,一次,真宗皇帝探望生病时的吕蒙正,对他说:“你的儿子中间有哪个可堪大用?”吕蒙正说:“我的儿子都不中用,只有侄子吕夷简现在是颍州推官,他是个宰相之才。”吕夷简因此才被真宗皇帝所知,后来被委以重任,果然当了宰相。讲范仲淹的时候,我们还会讲到他。

而仁宗朝的名相富弼,也是吕蒙正发现的,吕蒙正见过富弼后,从他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认为他是宰相之器,就不避富弼出身寒庶,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额外照顾,富弼后来果然不负所望,两次担任宰相,并和范仲淹一道主持了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吕蒙正安居相位多年,大公无私,为国为民,最后,在宋初朝堂斗争的大环境中得以善终,退休后得以在家中寿终正寝,而其他的宰相、大臣,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那般幸运,被贬者有之,下狱者有之,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得善终。

总的来说,吕蒙正三度为相,深得两代皇帝的信任,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有个人努力,有时代赋予的机遇,不过,他的为人处世才是深得皇帝信任的根本原因,也是他得以流芳百世的内在原因。

有人说,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写成了《寒窑赋》,那么在下一个章节,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寒窑赋,认真分析一下这篇被许多网络博主一顿猛吹的千古奇文。不过,很有趣的一点是,《寒窑赋》根本就不是吕蒙正写的。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答案。请看“《寒窑赋》到底是不是吕蒙正写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的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