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升格(1 / 1)

大宋物语 边塞man 957 字 9个月前

最后说说城市的升格。比较典型的例子主要有四个。第一个是益州升格为成都府。《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很长一段时间,成都一直叫益州。那么成都为何被称之为“成都”?究竟是如何得名?我简单查了一下:“成都”系氐羌语,“成”为蜀人自称(比如说五胡十六国时期有个占据四川盆地的政权叫做“成汉”,自称“大成国”),意为高原人;“都”意为地区,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这里的邑是县的意思,都有城市甚至是大城市的意思。

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法。成都,是当时一个特大城市,地级市这样一个行政级别实实在在有些太委屈她了。因而,提拔为副部级城市,由普普通通一个州升格为府,称之为成都府。其实,在唐代就有成都府这种说法,杜甫有首诗就叫做《成都府》,不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宋代以后,益州就永永远远的改称成都府了,成都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如今,没有再改过名字。

第二个例子要说杭州改名临安,这个在之前讲过,不再过多赘述,只是想说它的意义:这就相当于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变为一个正部级城市,升了两级。这临安府,在法律意义上是行在,但在实际意义上是首都,是京城。比起益州改为成都府只是类似于由地级市转变为副部级城市,杭州转变为临安,实在是牛皮了很多。我坚信:柳永是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当年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写下的《望海潮》,让后来的金朝君主海陵王完颜亮“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豪气干云地写下“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虽然完颜亮并没有成功,但是,杭州,也就是临安,又一次上了热搜。

第三个例子要说一说越州升格为绍兴。绍兴,既是城市,又是年号。然而,不管是城市还是年号,都是有故事的,而且还得名为一个故事。建炎四年,被金国人在海上追了好几年的高宗皇帝赵构终于可以喘一口粗气了。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更加准确地说是打了两场大胜仗:首先,在年初,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收复了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这具有极其积极的战略意义。因为这样,金国人就很难在南方长驱直入,就很难再追得高宗皇帝在海上一直流亡了。另一件令整个南宋小朝廷感觉大快人心的事情就是中兴四将排名第二的韩世忠在黄天荡凭借五千士兵破敌十万,打得金兀术落荒而逃,甚是狼狈。这件事情带来的短期意义就是金国人很难再一次在短期内组织大规模的南侵。这时,高宗皇帝在海上的流亡政府摇身一变,变成临时政府,而当时高宗皇帝驻跸的地方在越州,此时此地的高宗皇帝“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音书捷”,站在越州城头,他感慨道:收复失地有望,大宋中兴有望。因而,发出了“绍祚中兴”的最高指示,这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正是因为高宗皇帝的一句“绍祚中兴”,主战派难得抬了一次头,主战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主战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岳飞、韩世忠等人在前线打仗更加卖力,收复许多失地,可谓是“收拾金瓯一片,收复失地真忙”,绍祚中兴的简称是绍兴,因而第二年,绍兴被确立为年号,就在当年,越州升格为绍兴府,成为当年南宋的临时首都,直到正式定都临安。

第四个例子,也就是最后一个例子要说的是恭州升格为重庆府。重庆,原来叫恭州。当年,当宋光宗还不是太子之时,他是一个亲王,是恭王,也就是恭州这个地方的王,封地就在恭州,在恭州这个地方,恭王作为亲王没做多少事,但是喜从天上来,首先,他熬死了自己的兄长,顺利成为大宋太子,这是第一重喜庆,而后,他熬死了自己的父皇,顺利成为大宋官家,这是第二重喜庆,你可能会说,熬死自己的哥哥以及父亲,然后,自己当了皇帝,这有什么可喜庆的?我可以很郑重地告诉你:熬不过自己的兄长,很有可能被自己的兄长当作眼中钉、肉中刺,被兄长整死的概率很大,比如说你看到的辫子戏里的四爷雍正,上了台之后把十四阿哥整得极惨,八阿哥直接被关在猪圈里,给他起了一个满语名字就叫“猪”,所以你能说熬死哥哥不是一种幸运?熬死父亲就更幸运了,历史上没有熬死父亲的,举个例子,大明第一人太子朱标,就比朱元璋走得早,最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靖难之役后被燕王朱棣夺走了江山,所以你能说熬死父亲不是一种幸运?因而,双重喜庆,简称重庆,重庆因而得名。

最后顺便一提,宋代有一个行政单位叫做“军”,军这个单位大多数与州是等同的,有时候也大致上等同于县,文天祥有首诗叫做《南安军》,入选初中课本,这个我们以后也会讲,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中在开篇这样写道: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手提齐眉盘龙棍,打下天下四百军州,在这里把“军”这个行政单位简单一提,不再过多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