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和光同尘(2 / 2)

在下崇祯 星辰晚 1353 字 10个月前

“当时我们几个就在南边玩,有一个人过来送给了我们一个风筝,可是风筝刚放起来就落了粮仓里面。”</P>

“那人便和我们打赌,若是在捡风筝的时候,能将一个小竹筒打开扔到粮仓里面,便给我们饴糖吃。”</P>

吴孟明看向一旁的锦衣卫,“将火折子拿来。”</P>

“是。”</P>

吴孟明将火折子拿到这九岁孩童面前,“是这样的小竹筒吗?”</P>

“和这个差不多,但要小的多。”</P>

吴孟明站起身来,问宋通判,“这几个孩童的家境如何?”</P>

“回大人,卑职去他们家里拿人的时候,可以看出来,是一般家境,不算富裕。”</P>

吴孟明点点头,“这就不奇怪了,对于平常人家的孩子来说,饴糖确实是稀罕物。”</P>

吴孟明接着又踢了地上的王一帆一脚,“你要是不想再受罪,我问你什么,你就答什么,听明白没有?”</P>

“明白了。”</P>

“你父亲是苏州仓大使,他应该对你说过防火的重要性,可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P>

“我,我不知道那东西可以引起大火。”</P>

吴孟明这下确定了,“这么说火还真是你放的呀。”</P>

“你就那么馋嘴吗?”</P>

“我,我不馋嘴,但那人说我是胆小鬼,不敢做,我气不过才……”</P>

吴孟明看向侯方域,“侯公子,记住了,查案,都这么查。”</P>

侯方域哭笑不得,“承蒙吴同知教诲。”</P>

“侯侍郎,既然这粮仓失火案是在苏州府的地界上发生的,那不妨就将这个案子交给苏州府查吧。”</P>

侯恂点点头,“如此甚好,那就依吴同知所言,将此案交由苏州府。”</P>

吴孟明看向宋通判,“宋通判,将这几个孩童带回苏州府衙,交给孙府台,他自然就会明白。”</P>

“是。”</P>

吴孟明朝着锦衣卫挥了挥手,“咱们也走。”</P>

侯方域有些不太乐意了,“父亲,这苏州仓是户部直接管理的,您又是户部仓场侍郎,按理来说,这案子应该归你管啊,怎么就交给苏州府了呢?”</P>

侯方域平静道:“朝宗,你还是太年轻,这里面的事,还是没看明白。”</P>

“粮仓失火,本就是冲着清查田亩来的,现在江苏巡抚张福臻亲自到了苏州府,就是为了清查田亩。将案子交给苏州府,那不就相当于是将一个把柄交到了张福臻的手上。”</P>

“人关在苏州府衙里,到时候,查出谁,查不出谁,不都是张福臻说了算。”</P>

侯方域还是有些不解。“可是,父亲,那几个十岁孩童说的话,如何能让人信服啊?”</P>

“他们若是仅凭几个孩童的话就定罪抓人,这岂不是贻笑大方。”</P>

侯恂看着侯方域,严肃的说道:“正是因为孩童的话不能让人信服,所以涉及的人员才要仔细的查,慢慢的查。”</P>

侯方域这回算是明白了,“父亲,您的意思是,他们会拿这个案子里做文章。案子悬而不决,谁阻挠清查田亩,他们就说涉案。”</P>

“可这不是和盐政改革时毛一鹭的做法一样吗?这不是找着让人骂吗?”</P>

侯方域反问道:“挨骂又能这么着?”</P>

“又不掉块皮,又不少块肉的。”</P>

“按照大明律传讯审问涉案人员,谁又能说出个不是来?”</P>

“此法虽然不算磊落,但却是最行之有效的。”</P>

“那此案元凶就不追查了?”侯方域又问道。</P>

侯恂看向远处,“自然是要查的,不过,案子已经交给苏州府了,况且,此案牵涉朝政之争,我们就不必再管了。”</P>

“朝宗,为父这次带你一同出行,为的就是让你增加阅历。日后你步入官场,切记一点,同流不一定要合污,但和光却一定要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