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授道,糖瓜粘(2 / 2)

“我跟你们说兄弟们,别看刘哥不是咱大院出来的,可人家是真有本事!”</P>

“今儿个从刘哥身上学了不少东西,你们啊,就等着瞧好吧!”</P>

“看哥们怎么把周姐拿下!”</P>

钟建林一脸得瑟,接着又来了句:“我得赶紧回去,冻死我了都….”</P>

…………</P>

回去路上,秦京茹一脸崇拜地看着刘光齐:几句话就把人军大衣薅下来了?</P>

这也太厉害了吧?</P>

但她又有些担心:</P>

“光齐哥这会不会有些过分了,回头不会来找咱麻烦吧?”</P>

刘光齐不屑地笑笑:“过啥分啊过分?他还得谢谢咱呢!”</P>

…………</P>

到底是小年,一路走来到处是鞭炮声,刘光齐也买了两挂,图个热闹。</P>

“爸,妈,我回来了。”</P>

“这孩子,怎么买这么多东西?”</P>

“哎,还多了件衣服?这军大衣哪整的?”</P>

二大妈看到刘光齐身上披着件军大衣惊奇地问道。</P>

在这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不少人家里连件不带补丁的衣服都拿不出来,都是大的穿玩小的穿,要是破了就补补。</P>

一件九成新,而且是能当被子使的军大衣简直可以当传家宝使唤。</P>

刘光齐摆摆手:“这个啊,朋友送的,快别说这些了,今儿个小年得抓紧点。”</P>

“对了妈,我那屋子帮我打扫了吗?要没有我可得赶紧干活去。”</P>

“早就打扫好了,你们再等会儿,我这就烧饭去。”</P>

“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就一直没烧。”</P>

看到满满两大袋粮食二大妈还是忍不住吐槽:“你也是,买东西也不说声,万一买重(chong)了怎么办?”</P>

“嗨,这有什么,都是些硬通货,放得住。”</P>

就在这时:</P>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P>

“腊八粥,喝几天”</P>

“哩哩啦啦二十三”</P>

“二十三…….”</P>

“哥二十三后面是什么来着?”</P>

刘光福哼着歌谣,煞有其事地问刘光齐。</P>

“糖瓜粘!”</P>

“你个瓜皮!又馋了是不?”</P>

刘光齐一听就知道自己弟弟打什么主意,无非是自己想吃,借着歌谣唱出来。</P>

十来岁本该是充满叛逆的年纪,但刘家不可能存在什么叛逆期,有的只是小聪明,就好比现在的刘光福。</P>

“妈,既然光福想吃那咱就做点呗?就当为了来年好兆头。”</P>

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庭神仙,因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平时他一般端坐在百姓的厨房里,看人们怎么生活,吃的什么,把这些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小年这天他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P>

所以大家在小年这天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P>

这就是糖瓜粘的由来。</P>

当然了,小一辈的自然不懂这么多,他们只知道这么喊就可以有糖瓜吃。</P>

做出来的糖瓜又甜又粘,只比当时的天花板大白兔少些许奶香。</P>

听到光齐开口,二大妈二话没说就开始做起糖瓜。</P>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P>

这些材料二大妈早有准备,现在要做的是最后两步——熬制和拉糖。</P>

做好后,刘家人把门关好开始祭拜,二大妈振重其事:</P>

“拜灶王,求吉祥,平平安安又一年;</P>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P>

有车有马有草料,恭送灶王平安到;</P>

供的糖瓜粘又甜,烦请灶王进好言。”</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