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咸阳城中起风云(1 / 2)

秦时颂乔松 毛豆佐酒 1682 字 10个月前

时间转瞬即逝,一眨眼已经是乔松拜荀子为师的第三天了。</P>

如今,乔松就居住在小圣贤庄。荀子也不嫌他吵,直接在他的小院里面让人给乔松起了间屋子,考校起了乔松的学问。</P>

可以看出,荀夫子将乔松收为弟子之后,是真心想要教导他的。</P>

只不过……</P>

三天之后,荀夫子的心情便很是一言难尽了:若论看过的书籍多少,眼前这位弟子恐怕还在他之上。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简直是让他目不暇接。</P>

但荀夫子也确实发现了乔松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P>

“唉……”荀夫子摇着头感叹着:“为师算是看出来了,你看书只是囫囵吞枣的看。”</P>

“老师,弟子还是有一些见解的。”乔松有些不服气的道。</P>

荀夫子闻言,很不客气的抽出戒尺就朝着乔松手上来了一下:“该打!你那是自己的见解吗?”</P>

“额……”乔松缩了缩手,摆着一副苦瓜脸看着自己老师。</P>

有些怀疑自己拜师到底是对还是错,他当时是不是脑抽了,非得找这么一个严师来给自己找罪受。</P>

荀夫子无视了他脸上的表情,黑着脸道:“为师虽然不解,那些见解你是从何得知,的确算是一些真知灼见。但那东一块,西一块拼凑起来的东西,也敢在为师面前作假!”</P>

“额,老师,弟子知错!”乔松很明智的低头认错。</P>

诚然,这几乎是大多数现代人的通病。</P>

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现代人,轻而易举就能获得许多信息。但这些只能称之为信息,而不能称之为学问。</P>

不信你去看一下,那些信息相互间关系错综复杂,甚至相互矛盾者不在少数。</P>

然而,只知被动接受,却不知思考的现代人统统将其纳入,根本没有整理消化。所以,信息还只是信息,而非学问。</P>

这个毛病放在乔松身上也是如此。</P>

他有着图书馆在手,所以需要什么直接查询就是。就连诸子的微言大义,也可以参考后世学者的注解,随随便便拿出一篇,也可以在这个时代称之为学问大家。这也养成了他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P>

往日里,咸阳宫那些博士,甚至是太傅都被他庞大的知识储备唬住了。但这一招,在荀夫子面前不好使了,夫子洞若观火,一眼就瞧出了他的问题在哪儿。</P>

散装货也敢在夫子面前装腔作势?!</P>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

读再多的书,却不懂得思考,读之何用?”</P>

乔松正襟危坐,俯首请教:“老师教诲,学生铭记在心。然,老师认为,学生当下该如何去做?”</P>

荀夫子轻哼一声,态度还算端正。</P>

“你离秦多长时间了?”</P>

乔松微微一怔,他是五月份离开秦国的,如今已是九月初,算一算日子已经快四个月了。说起来,时间的确是不短。</P>

“你既然拜老夫为师,那么老夫就要负责将你教导成材。以你如今的学识,已不宜再多读书。”</P>

“还请老师指教。”</P>

“闭门造车,终是不妥。”荀夫子沉吟片刻,道:“这样吧。你年龄尚幼,想必秦王不会给你交代什么十分重要的事情。”</P>

乔松神色有些微妙。</P>

荀夫子见状,不由得皱了皱眉:“怎么,老夫说错了?”</P>

虽然按常理来说是这样,但是自己这个弟子实在是不能以常理度之。万一秦王还真交代给他什么重要的事情,那就比较麻烦了。</P>

“没有。朝堂上的事情,的确和乔松无关。倒是乔松麾下一些俗物……”乔松思衬了一下,答道:“嗯,随时可以处理,身在何处倒是无妨。”</P>

“既然如此,老夫便教你第一堂课。”</P>

乔松脸色一肃,等待着荀夫子的教诲。</P>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读的书已经够多了,也该出去走走了。况且,你出身高贵,不经民间困苦,看事物犹如雾里看花,当亲身经历一番。</P>

来时尔不远千里,途径魏韩两国,此举甚好,但还不够。</P>

故此,自明日起,你的车驾就此返回秦国。一路上一定要大张旗鼓,不可悄声匿迹。”</P>

“仅是车驾?”乔松微微一愣,心里有了些不怎么好的猜测:“老师的意思是……”</P>

荀夫子接下来的话直接肯定了他心中所想:“你则留下一二护卫,随老夫周游列国,一路西行,轻车从简,返回秦国!”</P>

啊这……</P>

“可有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