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不考四书五经?(2 / 2)

朱标点头道:“这次刘先生确实也猜着了,但是依旧不全面。”</P>

闻言,朱元璋的脸色顿时多云转晴,一把拉过自己好大儿的手笑道:</P>

“咱就说,你小子肯定不会放着这么一个烂摊子不管的。”</P>

“快跟咱说说,你有啥打算?”</P>

“哎呀你是不知道,吏部那些人,现在每天给咱上折子诉苦,甚至都要一起请辞了。”</P>

朱标也不再卖关子,直接说道:</P>

“如今大明不是无人敢入朝为官吗?”</P>

“但是那些人,都是些什么人?”</P>

朱棣抢过话头道:“不是显贵之后,就是当地名流。”</P>

朱标点头道:</P>

“父皇可知,这是为何?”</P>

朱元璋叹息道:“还能是为何?”</P>

“如今朝廷选官,只有以一条路子,那就是通过个地方举荐,咱也不是没想过科举。”</P>

“当年,不是开过一次吗?”</P>

“咱当时啥心情,你又不是不知道,那是激动的好几宿没睡着觉啊。”</P>

“可是你看结果呢,简直是大明最大的丑闻了!”</P>

洪武三年的那次科举,可以说是朱元璋直到现在,最大的心病了。</P>

大明开国的第一次恩科,本以为是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谁承想却成了大明再也抹不去的丑闻。</P>

所以朱元璋才停了科举,这么多年来,朝廷选拔官员,皆是举荐入仕。</P>

举荐的弊病,朱元璋不是不知道。</P>

但是他宁愿出现朝中山头林立的情况,也不愿大明再闹出一次丑闻。</P>

他还清晰地记得,当初甚至有学子在宫门前痛骂大明只有半壁江山,这是要淮河以北文教不兴。</P>

这话,朱元璋至今不敢忘,每每想起,就像是一根利刃刺在朱元璋心口。</P>

所以听说朱标要重开科举,朱元璋心中的阴影,就再次被提起。</P>

他也想要天下文人归心,但是万一……再闹出一次丑闻……</P>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得问道:</P>

“那标儿,你可想好了?”</P>

“万一……”</P>

朱标自然知道朱元璋在担心什么。</P>

“开科一事,事关重大,而且其中牵扯太多。”</P>

“那部白衣卿相,就是为了调动天下人读书人的心,让他们挤破头都要入朝为官。”</P>

“但是仅仅如此,尚且远远不够。”</P>

朱元璋叹息道:</P>

“咱当然知道这不够。”</P>

“这些读书人,积极性虽然有了,但是真正的学识不够扎实,一旦开科,依旧会出现南方碾压北方的情况。”</P>

自从当年宋朝南迁之后,北方饱受战火,能人志士全部跟随朝廷迁往南方。</P>

因此南方便逐渐成为华夏的经济文化中心。</P>

而当年,朱元璋也是先统一的南方,又进行的北伐。</P>

所以当年北方尚未从战乱中恢复,即便是北方学子参加恩科,也只会是被南方学子碾压的局面。</P>

朱标神色自若地说道:“父皇的担忧儿臣都明白。”</P>

“如今已然过去了这么多年,北方的文化与人口恢复,学子的学识自然已经今非昔比,这是其一。”</P>

“其二,我要进行科举,选拔的乃是真正的人才,而不是百无一用的书生。”</P>

朱元璋不由的好奇的问道:“你这是啥意思?”</P>

“不考四书五经了?”</P>

朱标点了点头。</P>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P>

“儿臣还记得,当年父皇让学子们分辨三袋稻米,却无一人能分辨出来,难道父皇还想朝廷新开恩科选拔的人才,也是这种无用之人吗?”</P>

cl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