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点意思了,宗泽是其中一个人选。”朱祁钰点头道。</P>
“宗泽是其中一个人选?那另一个是......”朱见济挠了挠头。</P>
“再想想。”</P>
“莫不是...不对,岳飞只有一首词流传下来,是不是他作的都是个疑问。辛弃疾、文天祥也都是文采出众,辛弃疾当得猛将、智将的称呼,文天祥嘛...领军也就勉强而已,而且生不逢时遇上的对手是蒙古铁骑根本不堪一击。”这些人都是曾经在皇宫里受教时点评过的,朱见济也是信手拈来。</P>
“我个人觉得如果父亲所说的是前宋的人物那应该就是这两个了,辛弃疾和宗泽都当得,文天祥最后誓死不降的气节对于引导天下士子也是个极好的例子。衍圣衍圣嘛,当然是延续圣人的精神文明了。”朱见济继续说道。</P>
听了儿子的分析朱祁钰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认可,又问道:“那如果要在这几个人中挑选一个追封衍圣公之名,你觉得谁更合适?”</P>
“辛弃疾。”朱见济不假思索的说道。</P>
“为什么?”</P>
“当然是因为他猛啦!”男儿都有一个英雄梦,朱见济也不例外。</P>
像辛弃疾那么猛的货着实少见,是个带把的不是想追随他、效仿他就是想超越他。</P>
辛弃疾出生在金国控制区域的山东历城,祖父已经当上了金国的官员。虽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辛弃疾祖父已经老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辛弃疾身上。</P>
两次到金都燕京参加科考的猛男哥借机搞侦察刺探金人虚实,直到二十一岁时辛猛子遇到了机会“鸠众二千”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决策南向”归附南宋。</P>
受命奉表南归得到朝廷认可的辛弃疾再回返到起义军的半路上时却出现了变故,叛徒张安国、邵进等人已经谋害耿京并率领一部分义军投降了金国。</P>
可惜耿京没死于对金的阵战中,却死于叛徒之手,而这也给了猛人辛弃疾的成名第一仗。</P>
听到消息的辛弃疾约上了海州统制王世隆以五十人大军驰赴金营,趁着张安国与金将酣饮时出其不意一举抓获张安国,在五万金军中带走了叛徒,摆脱追兵后直接献俘于宋皇行在。</P>
不知道当时跟着辛弃疾的五十号人腿肚子有没有抽搐,反正这一壮举在南宋朝野引发了举大地震加海啸——原来金人大军可以这么容易闯的,五十人对五万,优势在我~</P>
有了这一战绩,作为南归人的辛弃疾在二十三岁正式步入南宋仕途,被宋高宗任命为江阴签判。自此,辛弃疾没能如愿领军北上为大宋收复失地,反而是其实干的才能被朝廷重视,一度担任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江西安抚使、湖南安抚使等职。</P>
“辛弃疾是因为大刀阔斧搞革新侵害了权贵利益,最终被莫须有一般的罪名给罢官去职的,这样说起来与孔圣人还挺相似的。”朱见济为自己的观点做了最后的结论。</P>
“嗯嗯...还是蛮有道理的。”朱祁钰频频点头称赞道。</P>
“到底是我们父子连心,其实我本意也是追封辛弃疾为衍圣公,只是原由稍有些差异。”</P>
“哦?不知道父亲是因为什么原因更倾向于辛弃疾?难道是因为他六十余岁高龄时又两度重新获得起用吗?”</P>
“当然不是。”朱祁钰否认道:“要知道孔老二是从来都不能算得上是忠君的,这一点跟辛弃疾而言完全没得比。”</P>
“辛弃疾在金国出生那是没办法,他孔老二可是在鲁国生、鲁国长的贵族。再者说辛弃疾那是回到大宋后一直为大宋服务,就算被罢官了也留在大宋写诗作词,这一点他孔丘能比吗?”</P>
还真比不了,孔老夫子失势后在鲁国混不下去了就远走他国,去别的国家还是混不下去最后老到没法动了还是得回鲁国。所以这么一比,气节上辛弃疾就比孔老夫子高出了不少,人家可不会因为祖国不认可自己就跑到别国去寻找机会,更不会讲什么“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而是直接跨上马拔刀就带头向万军之中冲锋的主。</P>
“拿他孔老二来比,平白的侮辱了人家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