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孙坚归降,曹操又头疼了(1 / 2)

若是换个人说这些话,孙坚还会驳斥几句。

但这样的话出自孙坚向来不怎么瞧得起的黄猗之口,孙坚内心五味繁杂。

对于将军而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仗输了,下次赢回来就行了。

但若因此而波及家眷,即便赢了,也不过是孤家寡人一个。

孙坚现在的处境颇为尴尬。

欲败曹操,却寻不到胜机。

周瑜虽然有才,但经验尚浅。

曹操文有奇谋、武有骁将,不是孙坚能单独击败的。

不能败曹操,孙坚就会遭到袁术记恨。

正如黄猗说的一样,袁术恨孙坚,曹操要杀孙坚,关羽要拦孙坚,连唯一的退路江东,也因郑平的布局而促成庐江、豫州、会稽三郡结盟共举太史慈为扬州牧。

不能进,不能退。

待得粮草耗尽,等待孙坚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见孙坚迟疑,黄猗索性道:“孙将军,你若不信,可遣人去江东打探。左右也就几天时间,而这期间,在下会住在你的军营。”

为了立功,为了报郑平的知遇之恩,黄猗也豁出去了。

不将孙坚劝降,黄猗也不打算离开孙坚军营。

孙坚见黄猗如此笃信,这心中的担忧更甚了。

遣人将黄猗安顿在别营,孙坚立即遣韩当去江东打探情报。

不几日。

韩当返回。

跟着韩当返回的,还有孙坚的族子孙河。

孙坚见状,心中不由一咯噔,急问道:“伯海,你怎么会跟义公一道来此?”

孙河恨声道:“吴郡太守许贡,举旗拥立东莱人太史慈为扬州牧。庐江、豫章、会稽和吴郡四郡兵马,正往丹阳郡而去。”

孙坚大惊失色:“许贡怎么会拥立太史慈当扬州牧?”

孙河忿忿道:“太史慈联合会稽太守王朗兵指吴郡,吴郡名仕高岱、许昭还有汝南名仕许靖一并游说了许贡。”

“许贡自知不敌,于是开城投降。”

“太史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吴郡!”

因为刘繇对许贡不满,许贡归附袁术当了吴郡太守。

高岱和许昭本是吴郡名仕、又曾是前吴郡太守盛宪麾下,而许靖又因为避难扬州跟许贡和王朗都颇有交情,王朗立足会稽郡时又曾得到吴郡豪强严白虎的帮助。

沮授分析了这扬州名仕圈的情况后,先让王朗游说了严白虎,然后让高岱、许昭和许靖一同游说了许贡。

许贡虽然在吴郡颇有势力,但毕竟刚当吴郡太守不久,还来不及整肃吴郡各方势力。

太史慈大军一来,跟王朗有交情的吴郡豪强严白虎直接被王朗给劝降了。

自知不能力敌太史慈的许贡,在名仕许靖、许昭和高岱的作保下,以继续出任吴郡太守为条件,支持太史慈暂领扬州牧。

孙坚颓然坐下:“许贡降了太史慈,丹阳太守周尚独木难支。扬州,本将回不去了!”

程普疑惑道:“主公,许贡依附袁术,原本就只是为了对付刘繇。如今再降太史慈,也不足为奇。”

“太史慈要立足扬州,庐江太守陆康、豫章太守华歆又岂会同意?”

“为何说丹阳太守周尚独木难支?”

孙坚苦笑道:“德谋有所不知。太史慈之所以敢跟会稽太守王朗进兵吴郡,便是因为庐江、豫章和会稽三郡共举太史慈为扬州牧。”

“黄猗便是因此而来寻本将。”

“江东,已经没了本将的立足之地了。”

这忽然的变故,震惊了在场众人。

来淮陵还没一个月,江东就成太史慈的了?

程普更疑:“主公,可刘繇还没死呢?三郡就如此急迫的拥立太史慈当扬州牧,这令人难以置信。”

“这太史慈,是何人委派?”

孙坚叹道:“太史慈,是青州牧刘玄德麾下飞军营主将。亦是青州别驾郑显谋的结义兄弟!”

“换而言之,太史慈兵指扬州,是得了刘玄德的授意!”

“真是令人惊叹,刘玄德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拿下徐扬两州!”

顿了顿,孙坚又道:“倘若本将能击败曹操,刘玄德还能趁机再拿下豫州,一战而定徐扬豫!”

“倘若真让刘玄德成功了,刘玄德之名,将真正的威震天下。”

“本将,不如刘玄德啊!”

孙坚有自知之明。

单就一个关羽,孙坚就已经应付不过了,更别说关羽背后,刘备的其余文武。

诸将沉默。

连一向骄矜的孙策,此时也默然不语。

自负的周瑜,亦是愣在了原地。

尤其是周瑜,虽然猜到了郑平的部分目的,却未能猜到郑平的全盘布计。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周瑜聪慧过人,但对郑平混迹的名仕圈了解太少。

谁能想到,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孙会跟诸葛亮义结昆仲?

谁能想到,豫章太守华歆的亲弟弟会视郑平为兄?

谁能想到,会稽太守王朗,一见太史慈来就投了?

谁又能想到,生擒袁术不是目的、而只是郑平布局三州的开端?

郑平是名仕郑玄之子,只要郑平不造反不自立,郑平在名仕圈就能占大义!

大汉养士四百年,不管名仕们对大汉私底下是什么态度,这明面上都得是大汉忠臣!

什么?

郑平名望不够?

郑平向来不会因为自身名望不够而不敢大胆用计。

原因很简单,也很直接:郑平有父,讳玄,东州名儒,天下长者!

郑平可不是那种会嚷嚷着“我要独立、我要靠自己、我不靠父母也能打拼出事业、我是一个不愿被人称呼为某某儿子的人”的二代。

理想,私底下玩玩就行了。

郑平是个很注重现实的人。

有郑玄的名望不用,却偏偏要自己去闯,那不叫维护自尊心,那叫傻!

但凡成大事者,无不是立在前人的肩膀上。

哪怕是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也娶了郭子兴的养女,才走上了驱逐胡虏、立国大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