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内阁的大臣们,彻夜不休的商讨。</P>
关于改善民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终于呈现在崇祯的面前。</P>
“回陛下,如今我朝开放通商港口,与西洋各国贸易往来无数。”</P>
“西洋各国对我大明的茶叶、瓷器、绸缎趋之若鹜。朝廷的商税得到了极大的收入。”</P>
“而且在西洋各国,地广人稀,所以粮食价格极其便宜。”</P>
“臣以为可由朝廷向西洋各国收购粮食运回大明平抑粮价。”</P>
户部尚书萧何最先发言。</P>
“根据东吴省大都督鲁肃的奏报,臣发现东吴省的粮食一年三熟。”</P>
“进口西洋各国的粮食、加上东吴省和大明境内自产的粮食,只要朝廷加以控制。”</P>
“足够让天下的百姓们买到平价粮,不出五年,我大明的百姓便都可以填饱肚子!”孙传庭沉声道。</P>
此言一出,</P>
大殿之内文武百官窃窃私语。</P>
自古以来,几千年间,从没有听说哪一个朝代的百姓们都可以吃饱肚子。</P>
“陛下,经过内阁商议,认为朝廷可在各省建立大型粮仓。”</P>
“平日丰收之时装满粮仓,万一有一个天灾人祸,也不会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可以及时发粮救灾。”</P>
内阁大臣你一言我一语,听的崇祯点头不止。</P>
“平抑粮价,建立粮仓。这一点不错。”</P>
“传朕旨意,由工部、户部联合行动在各省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大型粮仓。”</P>
“‘粮仓建立之后,守卫一职,由两厂一卫共同监管!”崇祯沉声说道。</P>
如此重要的战略物资,交给下面的官吏崇祯并不放心。两厂一卫相互监视,崇祯倒是不怕他们胆敢做出倒卖官粮的事情。</P>
“平价粮一事,尽快在各省试行。”</P>
“陛下,如今我大明纵身数千里,京师与各省之间、各省与各州、各府之间路途遥远,来往不便。”</P>
“臣以为,大明的百姓要想富足,这个道路是重中之重!!”</P>
这时一旁的刑部尚书房玄龄开口提议道。</P>
“臣附议,房尚书所言在理,要想富,先修路!!”</P>
吏部尚书杜如晦听到房玄龄的建议后,惊为天人,立刻出言赞同。</P>
“要想富,先修路....”崇祯听到此话,最终不断呢喃。</P>
这句话不光适合大明,就连现世也很适用。</P>
“此次修路,臣建议不再使用征召民夫的形式,而是选择聘用模式。”</P>
“由朝廷聘用百姓,每月支付一定的报酬。”</P>
“这样既能提高百姓们的收入,使得百姓心甘情愿的修路,还能加快工期。”</P>
“准奏!”</P>
“着工部勘测,各州、各府通向各省省府,各省省府通向朕大明的京师!”崇祯眼睛放光一般。</P>
如此一来,大明的地图上便会修满密密麻麻的官道,由大明的京师如同蜘蛛网一般扩散到各省、州、县。</P>
到那个时候,各省的消息,传到崇祯的手中,至少会减少一半的时间。</P>
而且还利于贩夫走卒行商,促进商业。</P>
因为选用支付报酬的形式,便不会引起民怨民愤。可以说百利而无一害。</P>
“陛下,如此一来,朝廷的国库的压力便会极高了。”</P>
听到修路一事,萧何不得不上前给崇祯泼一盆冷水。</P>
虽然这几年国库攒下一点家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