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抄家知县灭门知府,儒教天下循环崩塌是恒常!(2 / 2)

北静王一看这局面,也不担心了,一物降一物嘛,再发疯又能如何?有人治理就不怕嘛,何况治理这小子的姑娘可多了,不怕他脱了缰绳干出什么疯狂事情来。</P>

话又说回来,岂不是不能得罪这些姑娘们了?若是姑娘们生气了,这后果可不妙哇。</P>

对了,这一条记下来,保命之道!</P>

贾钰正色一番,仿佛之前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恢复了沉稳可靠的样子,继续说话。</P>

“两淮地区,煎盐用“火伏法”,均由场商造册立案,由巡商嵇查督办,外围以墙,有官军把守。</P>

咱们脚下看到的那一大片地方,就是余东盐场,四周都有围墙围着,这灶户在这盐场之中实际就是煮盐的奴隶。”</P>

北静王听到这里说道:“全国盐场拢共不过七八千户,这些人大多是祖辈相传的盐户,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罢了,咱们大乾哪里有什么奴隶。”</P>

贾钰一笑说道:“七八千户?仅仅这两淮就有三十个盐场,全国不下百个盐场,王爷你放眼望去,这一片余东盐场就只有百户吗?</P>

地主乡绅藏匿人口,这盐场就不藏吗?</P>

藏匿起来的人口完全是黑户,哪里都去不得,只得被圈禁这里,代代煮盐。”</P>

北靖王听到这里若有所思,呆立一会儿说道:“今上刚登基的时候就想要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想来圣上必定是知道了人口藏匿情况的。</P>

如今咱们大乾的版图要比大宋更为广阔,农工商更为发达,海上贸易更是直达西方、南方各国,怎么可能朝廷岁入不过两千万两银子?</P>

说起来咱们大乾的人数也是个大笑话,每年户部呈报的数据上蹿下跳,却从来不见增长。</P>

大乾立国将近百年,人口数量还不及元蒙时期吗?</P>

不过是大家互相哄着玩儿罢了,如今明摆着人头税收不上来了,把赋税完全转换成田赋是个好主意,毕竟地就在那里,很容易丈量清楚,阻力再大也比清查人口要容易许多。</P>

再者,以土地数量来收税,让这些大户藏匿人口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得不偿失。”</P>

贾钰点点头说道:“王爷,这主意是有些道理,但是丁口税还是田税并非历代皇朝败亡的根本。”</P>

“宝玉兄弟,你认为根本是什么?”</P>

“根本在于,天下劳作百姓无法养活过于庞大的士绅群体,再一个,这些士绅地主也是太过贪婪,孔夫子从未教导这些徒子徒孙适可而止,儒教教义倡导积极进取、贪得无厌。”</P>

“什么?宝玉,你还有完没完了,又是儒教?你是真有病啊你!”北静王简直哭笑不得,宝玉简直把天下所有的大问题都归因到儒教,这也太扯了吧?</P>

宝玉摇头一笑,说道:“科举功名的特权,不纳税、不徭役是真的吧?”</P>

北静王点点头。</P>

“凡大户地主必然追求免税、免徭役,科举本质上是朝廷源源不断的发放特权,只要科举还在不停的进行,士绅食利者数量就不断扩大了,对吗?”</P>

北静王再次点头。</P>

“朝廷所需岁入不会减少,却有着越来越多的人不当差、不纳粮,会发生什么呢?”</P>

“宝玉,你是对的,长期科举必然会朝廷没钱没粮,国力疲弱。”北静王点头说道。</P>

“王爷,我还没说完呢。</P>

更大的危害是什么?有功名者,现有特权,后可当官,这些人勾连起来,平民百姓如何招架得住?</P>

平民百姓的房子、田产、土地、妻女、钱财、才能都将被这些所谓的儒生抢夺霸占,这些人比强盗可怕得多,他们轻易的就可以动用朝廷国家的力量掠夺。</P>

什么是抄家知县、灭门知府?就是这个意思!</P>

一个朝代建立,只要以儒教为纲,开展科举官僚体制,不需要百年,这个朝代的广大黎民百姓就会过得贫困、惨烈无比。</P>

这群不断扩大的儒生群体本身,也是由于数量过于庞大而互相争夺,朝纲败坏,朋党疯狂争夺资源权力,朝廷失去正常的运转能力。</P>

然后会发生什么,我的王爷?”</P>

北静王听到这里倒吸一口冷气,缓缓说道:“国弱民贫,外敌入侵,各地烽烟四起,起义军不断,改朝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