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红军长征路过的红原瓦切镇(1 / 1)

41,红军长征路过的红原瓦切镇

一路在广袤的草原疾驰,这里地势为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具有山原向丘状高原过渡的典型特征,草原又逐渐广阔起来。

看到一个路牌,上面的地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瓦切在中国革命史上有它光辉的一笔,红军从瓦切开始走过茫茫若尔盖大草原,进入甘肃迭部,陌生的是第一次来瓦切,一切都感到很陌生,很新鲜,有这么几个不同的地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是这里海拔高,有些高原反应,一路上浑浑噩噩,不舒服,一直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和睡觉。红原县境中部海拔4345米的查真梁子是县境南北山原与丘状高原的天然分界线,是长江、黄河流域分水岭。南部为山原,北部为丘状高原。红原县境内珠串状盆地和小盆地广泛分布,周边鹧鸪山、羊拱山、哲波山、海子山等高山。我们的车行驶在海拔高度3400米的草原上,这个高度对我来说已经是有些很不适应了。

二是这里的气候也太冷了,在车里坐了半个小时,我们每人套上了毛衣,还是觉得冷,老黄干脆把车里的空调调到24度。安女士以前来过这里,她向我们介绍说:红原县为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偏冷,春秋短促,长冬无夏,年平均气温1.4c,极端最低气温-36c,气温日较差平均16.3c,怪不得这么冷。

三是这里的新建筑比较多,变化比较大,看到这里的村镇建设有新农村的风貌,一排排的房子都建在规划的新区,房子也是新的,带有藏族建筑的风格。

经过一个村镇,我们下车休息,进去看了看,了解到这里的变化。

党和国家没有忘了老区,没有忘了红军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很重视这个地方的建设,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加大了这个地区的投资和对口建设。

红原这一带的村镇多是ZJ省援建基础设施。

曾经的瓦切镇已经变成高原旅游小镇,到处是供游客住宿的饭店宾馆,瓦切往北通往阿坝的莲宝叶则景区,至从青海年保玉则景区关闭后,不为游客熟知的莲宝叶则渐渐进入人们视线,本来我们也有意前往一探,可想到红原3500米左右的海拔住宿成为不得不迈的一道坎,再加上不时的小雨降临让我们望而却步了,希望留待以后吧。

四是宗教色彩浓厚。一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宗教祭祀的场所和设施,寺庙、白塔、玛尼堆、经幡,还有石经墙随处可见,其中万象大慈法轮林是川西北最大的宁玛派寺院,红原的经幡被背包客认为是最美的经幡。红原县有藏传佛教寺庙10座,其中宁玛派5座,即麦洼寺、茸塔寺、热戈寺、龙壤寺、尼姑寺;格鲁派3座,即达格则寺、康玛尔寺、江宫寺;苯波教2座,即麻色寺、查龙寺。

五是旅游景点太多,诱惑的人不知该往哪里走。红原北与若尔盖县相接,东西与松潘、黑水、阿坝县相邻,南与马尔康县、理县相连。四周都是现在旅游的热点景区。每一个地方都有特色,有草原,有寺庙,有雪区风格,有革命历史……

六是藏族传统服饰很特别,路上看到藏民大多都穿着藏服,有肥腰、长袖、大襟、长裙、长靴、编发,还配带有夸张色彩的金银珠玉饰品等。

七是县城虽小,但干精整洁,还有特色。从瓦切南下红原县城,这是一段沿着白河行进的道路,丰水期的草原河流非常宽阔,丰裕的河水似乎要漫过道路一般,曾经的草原成为沼泽湿地,远远望去断桥都成为风景。这是一个一条骑街马路穿过的小县城,整个县城看上去整洁干净,路旁高大路灯插着鲜艳的国旗。从县城一端开车穿过也就几分钟的事情。

八是饮食完全是藏族地方特色。我们在红原县城吃饭,找了一家相对大一点的餐馆,要了一壶马茶,点的全部是当地的藏族特色食物,藏式麻花、糌粑、手抓肉、藏式粉汤。这个糌粑是将青稞炒熟磨成细粉,要拌着奶茶喝,我们不会操作,吃在嘴里难以下咽,每人尝了一两口,大部分都剩下了。但藏式粉汤还是挺好喝的,里面精牛肉和粉条,汤鲜味美。

九是革命传统教育,很有意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红原是城是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里还有红军烈士墓,我们驱车去不去参观,地点位于红原县与黑水县交界处的亚克夏山北坡的桠口上,距红原县剧经寺镇约13公里。亚克夏山红军烈士墓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

在参观中我们得知:1935年8月至1936年8月,前后一年时间,红军穿越草地,在这广袤无边,杳无人烟,气候极端恶劣的环境,红军克服饥饿、寒冷、高反、疾病,突破蒋介石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在红原经历了长征中最为艰难、悲壮的岁月。

看着这些介绍,缅怀先烈,不知道当年红军战士是怎样坚强的意志走完这一段艰苦的行程。

曾经艰难困苦的的大草原成为红色旅游的目的地,今天的人们驾驶先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享受着性福的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应当缅怀先烈,接十二他们的旗帜,把新中国建设的更美好,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