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安史之乱(2 / 2)

“平原郡太守颜真卿!”</P>

“他说:平原郡太守颜真卿誓死扞卫大唐。”</P>

“安史之乱当时死了三千八百万人,是接近二战时候全球死亡人数的一半。”</P>

“可你们知道吗,二战时期全球总人口是21亿,可安史之乱,当时全球就2.1亿人啊……”</P>

“古代战争是没有任何人道主义的,说屠城就屠城,俘虏说杀就杀,仅安史之乱前后全国就少了几千万人。</P>

“死亡的这些人大部分不是死于对外战争,而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打死的。”</P>

“安史之乱本来可以没这么严重的,但不得不佩服微操大师李隆基。”</P>

“别人战前换将李隆基战前斩将,也就将士忠心,不然投降安禄山一起反了,他真的,唉。”</P>

“而中国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君上无过,师无过,父无过,明明是李隆基的问题,可是却要别人买单。”</P>

“……马嵬坡前赐死玉环。”</P>

[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李隆基自欺欺人,不愿相信安禄山会造反。]</P>

[能搞出安史之乱就是河北集团和陇西集团分权不均,就算没有安禄山东边任何一个节度使都会造反]</P>

[还是玄宗玩脱了,玩鹰一辈子最后被鹰啄了眼]</P>

[盛世需要美人点缀,乱世需要美人顶罪。]</P>

多少人?</P>

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呢?</P>

李世民呆呆的看着数据,只觉得一阵不真实。</P>

言欢:“唐朝由盛转衰也不全是李隆基的问题,大势所趋,任谁也没办法。”</P>

“疆域太大了,导致府卫制度崩坏,因为府卫制度是寓兵于农,而大唐边疆原来是游牧民族的地盘,不适合耕种。”</P>

“调府兵去边疆驻守不现实,耕种荒废也就罢了,一来一回的路程少说也得一年半载。”</P>

“只能给节度使之类的官员放权,让他们自行招募职业军人,可那些节度使一旦成气候了就会不太服从中央朝廷。”</P>

“根源在于土地兼并和随之而来的府兵制的崩溃,府兵制和均田制崩溃导致不得不依赖节度使制度,这是很早就埋下的祸根,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没地可耕。”</P>

“封建社会大土地所有制几乎是必然趋势,所以从租庸调改成两税法来适应……问题在于唐玄宗放权太快,就好比一个人一瞬间头重脚轻,那肯定是要直接摔死的。”</P>

“而且啊,唐朝的科举制度本来就很不完善,初唐普通人都是靠府兵制积累军功上位的,想靠科举上位基本上不可能。”</P>

“你们可以看到那一些像李白杜甫的人,即使再有才华也难以通过科举,依旧要靠达官贵人。”</P>

“没出身没地位的黄巢就更不用说了。”</P>

“主要还是李林甫放大作用,再碰到杨国忠这种傻蛋,安史之乱实际还是相权碰到不相当的人,再遇到躺平的玄宗就彻底玩完了。</P>

“但凡玄宗有二凤一丁点觉悟就不会放任安禄山这种人在边疆做大。”</P>

“当然这并不是洗白李隆基啊,他还是要骂一骂的,不干人事,要不是他那些神奇的操作,本来不用这么惨痛的代价。”</P>

“其他朝代:既然这里到了顶峰,那之后就该走下坡路了。”</P>

“唐:卧槽,悬崖!!”</P>

唐朝皇帝们感觉到自己的内心仿佛被“噗嗤”一声扎了个对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