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核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简单来说就是断恶向善,修福修慧。</P>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现世的生活越来越好,福报越来越多。此外还要思考生命的问题,如何断除痛苦的根源,让自己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P>
要想做到,首先要做到断恶修善,其次就是其净其意,修心修慧,用自己的般若、光明,灭除一切无明、黑暗。”</P>
“最后一句依教奉行,以戒为师。</P>
这个戒字就是整个佛法的核心,释迦牟尼佛在涅盘前告诉弟子们,要以戒为师。佛在世时佛是众生的导师,佛涅盘后,戒就是众生的导师。</P>
历朝历代诸多高僧大德圆寂前,都会嘱咐弟子们,要记住戒字。因为戒是一切智慧和福报的因,因为持戒、才能得定,因为得定,才有般若,因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度一切苦厄。</P>
所以戒是获得解脱的因,僧人一定要学会依教奉行,以戒为师,哪怕你什么佛理都不懂,只要坚持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时间长了道理自然就懂了,智慧和福报自然就来了。”</P>
说完,秦游最后冷笑着反问了一句。</P>
“敢问大师,如今的佛门可都做到坚持持戒,坚持本心。”</P>
远觉沉默,眼眸深邃地看着秦游。</P>
他没想到秦游对佛门的理解竟然如此之深。</P>
“如今佛门良莠不齐,私心者多如牛毛,将佛门搞得乌烟瘴气。”</P>
远觉长叹一声,脸上十分无奈。</P>
他虽贵为国师,地位超然,佛门变成如今这样,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P>
秦游也是摇头道:“前朝太宗皇帝在位期间,玄奘大师两次前往天竺求取大乘佛法,一路跋山涉水,从未言苦。</P>
那时的佛门纯粹无垢,到了本朝,佛门却变了味道。</P>
只有极少数者追求大道,余下之众早已经被利欲蒙蔽了双眼。</P>
这样的佛门害人害己,大师作为国师,为何不壮士断腕,还一个清静佛门。”</P>
远觉缄默,心中在不断地权衡利弊。</P>
秦游说的他都懂。</P>
但佛门内部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P>
尚且大魏太后一直不同意皇帝动佛门。</P>
他心里长叹一声,目光深邃地看向秦游,问道:“秦游,你对佛门理解颇深,当真不愿拜我为师!”</P>
秦游再次拒绝。</P>
他能说出这些,都是上一世他在面对压力时看佛经寻求救赎之门,所以对佛教有些理解。</P>
远觉长叹一声,一脸的可惜,“既然这样,我也不便强求,今日听小施主一番话,令贫僧收获良多。”</P>
说完,他起身站了起来。</P>
“秦文昌,你有一个好孙子!”</P>
远觉丢下一句话,迈着大步离开。</P>
秦政皱眉看向秦游,问道:“你小子什么时候还知道这些了?”</P>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看看佛经催眠,久而久之就看了不少!”</P>
秦游耸肩无奈解释。</P>
秦政没好气道:“你小子净说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