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大秦上下一心,必能拔刺灭韩!”
秦王政说着,再次从案上拿起一竹简仔细看了看。
“百福,此番赵国攻韩,我秦军为何不直接入韩地救援韩国,而是要去攻打赵国番吾?”
“回大王,请容臣详禀。”
“嗯,你细细说来。”
“诺。”
“大王及诸位大人都知道,韩国弱小,在强国中求生存。所以,其国策向来‘朝秦暮楚’。”
“以臣对韩王的了解,其性格过于优柔寡断,曾在盟秦还是盟赵之间,一直左右摇摆。”
“因此,臣料定,我军直接助韩,虽然必能大败赵军。但是,绝无占领韩国之机。”
“就如臣方才所言,韩王为了保全宗庙,战后必会驱逐我军。而我军毕竟是以援韩为由入其境,实无占领之义。若我军久久不撤,韩王就会说我秦国恃强欺弱,重又与赵国盟好。”
“如此,其余诸国便会合兵伐我大秦,一旦这样的话,于我大秦一统天下不利。所以,为断韩王此念,为保我军不陷恶名。臣建议,我军可采用‘围魏救赵’之计,直伐赵国番吾。”
“而伐番吾,明面上是为了解韩国之危,实际上是为接下来的拔刺灭韩,做万全准备。”
“既然是万全准备,臣就不得不说,我进攻番吾的军队,只可败,不可胜。”
“因为,臣必须得考虑,韩国能否以一国之力,抗住此次伐韩的十万赵军之进攻。”
“若韩国不能抵抗,则赵军直接攻破新郑,灭掉韩国宗庙。这样的话,我进攻番吾的大军,就可假装大败,立即转战南下,以配合我函谷守军东出,从两线出击,歼灭韩地之赵军。”
“由此,韩国宗庙已亡,我大秦可名正言顺的占领韩国全境。”
“其二,若韩国能抵挡住赵军的攻城,那番吾有战事,赵军就会担心陷入两线夹击之态,必会回援。而赵军回援,就是我大秦帮助他韩王击退了赵军,保住了韩国的社稷和宗庙。”
“但这种情况下,我大军也只能败,而不能胜。”
“因为,只有败给赵军,才会让韩王觉得我秦国不如赵国强大。如此一来,为生存,韩王就会转头盟好赵国。而其再次‘朝秦暮楚’,我大秦就可以其背信弃义之名,出兵灭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