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科举雏形(1 / 2)

第633章科举雏形

智商敏锐之人,已经意识到刘备在大宴群臣时跟法正搞“绝缨之会”的戏码,肯定是稍后就要让法正帮忙干豁出去的脏活儿了。

他们的智商果然没有误判,这不,五天欢宴大赦结束之后,七月初六,也就是刘备登基后第二次五日一朝的正式大朝会上,就正式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法议题。

聪明人隐隐感觉到,这项变法议题肯定会迎来重大的洗牌,不知又有多少擅长搭上便车的家族能崛起,又有多少错失良机的豪门将成为过气的云烟。

这天一早,朝会那些常规性议题盘点完之后,司徒钟繇率先出列,向皇帝请奏:

“陛下,自桓灵以来,天下选官之制糜烂,非佞幸贿谀阉宦之辈不得为官,灵帝时更是公然卖官鬻爵横行。天下大乱之始,皆肇于此。

而后董卓李傕郭汜等辈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朝廷威仪衰微时,刻菔为印、狗尾为绶,授官随意至极。以致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如今更有袁氏二贼、弟兄相继残贼汉室、挟傀伪帝,伪称欲以九品官人法革除选官弊政,内行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狂士标榜、欺世盗名、窃盗鼎司,倾覆重器之实。虽号袁逆得人之盛,实则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今陛下神文圣武,肃清西夏,除残去秽,荡涤乾坤。既正大位,正当趁此气象,一扫四十来年弊政,使祖宗之法存菁祛芜。

且自灵帝以来,天下士人所习之学,与前代多有不同。董仲舒天人感应邪说,多有曲解孔孟原意、穿凿附会,先帝时也多曾罢斥,若察举所考继续沿用前代,已无法适应时势。

如今对于董逆罢黜之论、事关纲常者多改李司空之学,事关历数者多改诸葛长史之学。臣请陛下整顿察举旧法,与时俱进,以应时变,顺海内志士仰望,解天下百姓倒悬。”

第一个挑起话题的是钟繇,而非李素。这也是为了程序上更少惹人非议。

钟繇所言,也多半是针对变法动机,不涉及具体操作方向,以优先解决“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问题。

按照三公的分工,司空更多管的是财税和工商,也就是未来九部中的户部、财部、工部。司徒分管的才是人事和司法,对应未来九部中的刑部、文部、使部。

刘备让李素当司空,一来因为他岳父蔡邕在刘协一朝挂司空。二来也是李素本来就擅长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搞种田,之前税赋制度变法都是他搞的,才有“租庸调输”法今天的程度。

如今关于钱和税的变法基本上到头了,后面重头戏是关于人和官的变法,理应由司徒担纲。谁让李素现在还不是人和钱都管的丞相呢,有人分权,就得演戏。

过几年等他名义年龄也超过三十周岁了,再立点儿诸如灭掉某个诸侯的大功。而钟繇到时候也老了,至少五十几岁,把李素再升一级,变成钟繇荀攸的直属领导,就没那么多麻烦了。

(注:李素现在名义年龄周岁二十八虚岁二十九。实际因为他出道的时候就虚报了三岁,所以是周岁二十五虚岁二十六。)

钟繇说完,满朝文官鸦雀无声,先短暂观望了两秒。等刘备亲自开口垂询:“兹事体大,三公可有集议?司空以为如何?”

李素拿着和田玉的笏板出列:“钟司徒所言甚善,臣附议。”

百官随后也纷纷表态:“臣等附议。”

刘备:“既如此,着三公集议察举科目、举制、考核内容之改革。太常卿、廷尉与录尚书事诸有司分署细则。”

随后,李素、钟繇、荀攸带着管宁、法正一群人,有模有样分组讨论了一下,不久后就在朝堂上当场先给出了一个框架。

今天的讨论,主要还是讨论以后的察举科目要怎么设置、考试内容要怎么改革。至于具体的考试方式、如何防止作弊,这些是大朝会结束之后关起门来讨论的,不用让百官都知道。

这样也是尽量减少横生枝节,减少可能出现矛盾的环节,也提高了议事效率。

一行人当众讨论了足足小半个时辰,中间禀奏刘备圣裁数次、磨合争夺,最终决定将来的朝廷要常设孝廉、茂才、明法、贤良、知兵、明算六科,其中取士多者每年一考,取士最少者也要三年一考——

其实,刚才的争论里面,最大的争议点就是要不要保留“孝廉”这一科。刘备和李素当然是想唯才是举,从此不考试道德了。这也更符合乱世的需求。

但毕竟孝廉科的影响力太大了。哪怕李素在朝会之前私下里跟钟繇荀攸通气,把其他高层摆平了,下面还是有很多人跳出来苦苦哀求请皇帝考虑保留。

而且这些人很多也不是坏人,是确实为朝廷考虑,很多人也是忠臣。

李素最后考虑了一下,终于意识到:历史上曹操可以作为个案偶尔下一个“唯才是举令”,但那毕竟不是百年常法,是临时性措施,所以反对没那么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