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还山多少年没见过这种事,军中的事情虽然繁杂,但他以为比朝堂的这些破事要简单得多,他现在任左相才多久,就绕得脑子转不过来弯,别提有多愁苦。</P>
他现在比任何人都想着赶紧来一个能干的右相,他这左相也能歇口气。</P>
宁还山这么想着,扭头一看,边上的状元郎正一脸兴致地看着皇帝训大学士们,嘴角还挂着一抹似有若无的笑意,他一时间打个寒蝉,真是后生可畏啊。</P>
再说赵成林等人现在是无比惶恐,跪在地上大气不敢出,就怕一个不小心连官帽子都被摘了,不知道等了多久,才听到上首传来的声音——“你们是时候想想清楚。”</P>
赵成林等人心如撞钟,大气不敢出。</P>
“看来这奏事制也要改。”端木崇冷冷地说道:“你们好好寻思寻思,三日内呈给政事堂,朕倒要看看你们能不能汲取教训。”</P>
“臣等遵命!”赵成林等人忙不迭地说道。</P>
端木崇不耐烦地摆摆手,赵成林等人赶紧撤了,再不走,皇帝正在气头上,撸了他们的乌纱帽就完蛋了,好歹先保住。</P>
其实他们多虑了,现在内阁人本就少,还得需要他们给政事堂做辅助,动不了他们。</P>
端木崇也是真的气到,一想到景泰这样的人才被按在岭南这么多年,他早年肯定也盼过返过盛京城,能将自己的才干晒在新帝面前,但一天天失望,后来,奏折只是例行公事。</P>
反正这些折子根本到不了皇帝面前,不过是按章办事,沦为形式。</P>
这么一想,端木崇双眼发红,抬头看向凌不语:“奏事如此,可知根源为何?”</P>
“陛下,奏折呈递和办理先要经奏事处一审,再入内阁,再到陛下案前,花费的时间较长,奏折积压也是常事,这些倒也罢了,主要是撰写的内容到审核。”</P>
“奏折内容的撰写由当地的官员决定,其是否准确,又能否表达真实情况?恐怕要迎合陛下及内阁的立场,多少有些粉饰太平,另就是审核之时对内容的把控也大多是人为。”</P>
“这就注定陛下不可能洞察全局,总有遗漏,”凌不语说道:“此外,奏折还有可能暴露机密,也不得不防。”</P>
从地方到都城,这些反应当地吏治的折子跋山涉水而来,若是中途泄露,后果不堪设想。</P>
端木崇手指捏紧,那宁还山听到这里,不禁附和道:“状元郎所言极是,此前臣驻守边关,军机要务以奏折形式发往盛京也是提心吊胆,必有小将一路护送,唯恐让人截了去。”</P>
“若要改,除却审核之人也要接受监督外,这一路上的防泄密也得再加强,据小民所知,北安国一直在元昌安插探子,如何能不防?”凌不语说道:“好在陛下增设政事堂。”</P>
地方官员通过奏折反应的底层情况才更有价值,能让皇帝洞悉下情,为制定政策、任用官员提供较为可靠的根据。</P>
君臣之间更能过过奏折讨论吏治,集思广益,能减少决策失误,这本是一件好事,凌不语觉得奏折制倒不用改,只是要优化罢了。</P>
这次景泰被内阁压奏折的事恰是个提醒,“奏折制应保清明,奏折奏事须更有保密性,才可使上奏之人无所顾忌,审核奏折之人也需有监管与赏罚,方有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