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听说,右相当时是以身犯险,先是一人将安禄山诱出营寨,而后面对十万叛军追杀全身而退,实乃神兵天降,远非常人可及!”
看史思明说的一本正经,并非戏谑之言,李非心里一阵狂笑,长安呈送的战报极为简略,且隐瞒了火器的使用,看来策略是正确的,只是没料到在这里竟然有了这么荒唐的用途。面对史思明的恭维,李非慨然说道:
“说到底,也只是借用了神明之力,所以不敢贪功。还是靠郭子仪郭将军用兵得当而已。”
史思明一听,对李非越发显得恭敬,最后干脆起身端起一杯酒,双手举在胸前说道:
“若他日史思明也能为神明所用,定当肝脑涂地。”
说完,再次一饮而尽。
宴请结束回到住处,李非回想史思明说的那句话,却始终不得要领。他知道史思明心思极为活络,又善于审时度势,但什么肝脑涂地李非是完全不信的,可又觉得史思明说的言辞恳切,不像是逢场作戏。
为防夜长梦多,次日一早,李非想避开耳目,直接离开邠州,没想到史思明竟然已经早早候在了门口,并且又送给李非两大车的随用之物,一路送出城门,方才作罢。
这就让李非越发的有些心神不宁。
难道,史思明对自己当真以神明相敬吗?还是有他刻意的目的,或是此番举动其实是韦坚授意?
李非越想越觉得奇怪。
++++++++++++++++++++
下辈子
李飞当然知道,古代人只是缺乏科学理论支撑,聪明人并不少。
人类科技的发展虽然也有爆炸性增长的时代,但此前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归纳来说其实是人类认知的不断提升导致的必然结果。
对于唐朝时期的人们来说,等于完全避开了历史长河中冗长的验证和实践经历,直接拿到了正确结果。
而对于火枪来说,它的演变过程在现代人的眼中一目了然,根据中国人的特质,只要知道一种东西的概貌,总会用各种办法把他制造出来,甚至超越现代人的工艺水平。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难以复制的出土文物。
所以,隧发枪是完全可能的。那也就真的能改变整个战争的形势和样貌。
另外,如果AI的推论正确,李非会成为最大的藩镇割据势力,这个就完全超出了李飞考虑的范围。
这么多次的交流,李飞清楚这个宰相始终没有自立为王的打算,这也不是两个李飞的初衷。改朝换代对于一个社会的打击太大了,所以李飞从来没有考虑过使用这种暴力的手段,来维系大唐的延续。
那唐朝李非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还有一点,现在所有的历史资料当中,都没有提及李非的势力范围,只是说李非就任灵州刺史之后,稳住了回纥,恢复了农耕,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一直终老在灵州,最后落了个谥号;神佑。
连什么时候死的都没有记载。
韦坚的踪迹更是难觅,似乎这两个本不该出现在这段历史的关键人物,不约而同的披上了一件隐身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