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叛军的目的;观点的碰撞(2 / 2)

“臣此前确实跟随安禄山多年,所以深知他的用兵之道。”</P>

“那你给朕说一下,柳洪所言你如何看?”</P>

“若是史思明从太原南下,除非他有绝对把握才敢如此,不然就是孤注一掷,这不是安禄山用兵的作风。”</P>

“哦?为何?”</P>

“若史思明想要攻打长安,他的五万人马兵力不足,并且一旦他南下,必然走汾州、晋州、蒲州、雍州一线,这样就和安禄山的大军隔太行山相望,成了孤军深入,此乃用兵之大忌,所以,臣认为史思明近期不可能攻打长安,应该是为了牵制王忠嗣将军的行军速度,为洛阳争取时间。”</P>

“王忠嗣的二十万大军本来就行军缓慢,即便不去牵制,抵达洛阳恐怕也在半年之后,难道安禄山不知道这些吗?”肃宗反问道。</P>

“所以,臣认为,安禄山可能心知至少在半年内,他攻不下洛阳,所以,才想争取更长时间。”</P>

一旁的皇甫惟明反驳道:</P>

“安禄山一路南下,除了他自己的二十万大军,沿途的降兵也不在少数,恐怕几近三十万的规模,你我都攻打过城池,即便以十换一,按兵力来讲洛阳城最多也只能支撑两个月,还有就是洛阳和潼关之间因战乱所致的灾民无处安放,会大量消耗军粮,即便洛阳的官仓储粮丰厚,三个月也已是极限,根本就无需史思明牵制,所以,臣认为,史思明就是想着趁长安防备空虚,偷袭长安。”</P>

“陛下,右相通神,他一定是用了什么方法,让安禄山根本不敢攻打,兵力才足以维持。难民虽多,但洛阳至潼关多山,地域广阔,如今已经接近入夏,将这些难民打散结队遣入山林,尚可苟活,只要撑到大军一到,一切便能解决。”</P>

肃宗此时的内心非常矛盾,他最想要的结果,是李非和陈玄礼战死,王忠嗣重创叛军,而洛阳城安然无恙,一举多得。他自己也清楚,想要达成这样的目的极难,更何况李非有通神之能。经屈海这么一分析,越来越觉得事实便是如此。于是想了想说道:</P>

“容朕想想,明日早朝合议。”</P>

++++++++++++++++</P>

下辈子</P>

晚上,李飞把两本书都带到了饭局,虽然点了满满一桌,但谁都没有动一下筷子。</P>

李飞把这段时间两本书中越来越多的差异,一个个的指给了曲海和牛倩倩,将自己心中的疑惑也和盘托出。但曲海却认为李飞把心思用错了地方,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一下战争此后走向。不管两本书的差异有多大,但历史的事实只有一个,并且直接受到现实世界的影响。</P>

“不,曲海,你这个想法不对。”牛倩倩一旁说道。</P>

“火器一旦出来,双方为了取得战场优势,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增进火器的效能,咱们这边有李飞和你,他们那边有魏坚,所以,对于两边来说,基本没什么秘密可言,不管是谁占了先机,很快另一边就会出现同样的武器,有了我们现代人的参与,他们火器的进化肯定会异常迅速,我和李飞都担心这种情况将来会失控,威胁到咱们每个人的人身安全。”</P>

“哎呀,听我说,你们俩口子有些钻牛角尖了,历史是个大场面,不会因为有了什么没有什么就会有什么大的改变。咱们给他们说也只能是口述,又不是手把手去教,慌这个没意义。我看两本书里面都写有几个月后洛阳会陷落,潼关路又不通,你们就不担心唐朝那个李非出事啊!?既然后续的历史都已经成了假设,到时万一出事了怎么办!”</P>

“应该不会,魏坚在我这里有足够多的利益,他一定会让唐朝的那个韦坚想办法保证我的安全。”</P>

李飞想了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