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2章 我们不挑(2 / 2)

乱世钱是没有用的,粮食才是硬通货。

打破规则意味着秩序恢复后商业将会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更会导致收到消息的商人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家提前逃离东方军区。

可是如果不打破规则,粮食商会根据市场行情不断上涨价格,最终普通人的财产被粮食商榨干后不得不为了生存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灭亡的时刻总是跟粮食短缺脱离不开关系。

想要避免粮食商操控价格,大量普通种植户和养殖户就有存在的必要性。

普通的种植户和养殖户产出后没有地方进行存放所以只能尽快售卖,这个时候是国有企业甚至是帝国政府收购的最好时机。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从农户和养殖户手中收购农产品的价格不能太低,一定要保证他们的收入,只有让他们获得足够的收入,来年他们仍会愿意从事农业而不是选择出门打工。

唐锦曾经算过,即使让农户获得超过工厂打工的收入也不会对粮食价格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

以大米为例,在东方军区大米的零售价是收购价的4到5倍,粮食企业实际发生的加工费用连零售价大的零头都不到,大部分的成本都是来自于仓储成本。

粮食企业在收购完粮食后不会立刻将这些粮食投入市场的,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仓储水平一点一点放出来。

在定价的成本核算上,粮食企业都会拿自己库存最久的那批粮食核算费用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仓储费用进行分摊造就了大米生产成本很高的一个假象。

实际上执行先进先出的粮食企业库存种最久远的那批粮食所占的比例极低,而且随着当年粮食销售的进行一直在减少。

也就是说粮食定价时粮企所报的成本本就是偏高的,再以此为基础上按照百分比计算的零售价格自然也就低不了了。

满满都是套路。

所有人都知道粮企收购粮食的价格低,但是急于销售的农户却不得不把自己地里的粮食卖给粮企,因为只有他们有这么大的收购量能够一次性吃完。

这么一来农户辛苦一年能够赚到的钱十分微薄,年轻人自然不愿意像父辈一样被土地所困死了。

易阳还记得当时唐锦在跟他分析的时候说过,陈三水压缩空间的应用使得仓储成本大幅下滑,可是粮企申报的费用却还是一年比一年高,钱都给粮企赚去了,种粮的农民没挣到钱,买粮的民众存不到钱。

东方帝国从一开始就拒绝粮企的进入,收购储粮的事情一直都是唐氏集团在负责,帝国本土的粮食收购价格要远高于外面,但是市场上粮食售卖的价格却远远低于外界。

有一段时间东方军区的粮企甚至派采购员直接从帝国的农贸市场上买粮,这种加工好的粮食即便以帝国的市价买走在东方军区的市场上销售依然有赚头。

当时东方帝国的粮食产出是富裕的,所以唐锦并没有管粮企的行为,后来帝国人口增加粮食产出渐渐有了压力,唐锦这才收紧了粮食出口的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