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景荣带着大车队返回潮阳的时候,险些以为林建邦正在准备造反呢。</P>
可以说整个潮阳县全都在大兴土木,旧城门已经不见了,新的城门还没建起来。</P>
还没有走进,整个县城就全部映入眼前。进入县城之后,更是寸步难行,沙土、石板、木材,大量堆积在各个街道的路边。</P>
城中倒是热闹非凡,比之前围堵老爷讨债的时候要热闹百倍。</P>
但是没有闲人,敲敲打打,和沙瓦泥,哪怕是个老妇人,都会在旁边递个东西,捡个石块。</P>
只是不见顽童,连十来岁的少年也不曾见到一人。</P>
看见有车队进城了,有人调头就往县衙的方向跑去报信。</P>
薛景荣被认出来是县令大人家的,所有人热情的跟他打招呼,随即越来越多的人,自发的清出道路让他通过。</P>
意料之中,像他家老爷这样良善的人,就应该受到这样的敬重礼待。</P>
林建邦还真是高兴啊,薛景荣是个靠谱的。</P>
不仅拉回来十车粮种,三车粗布,还拉回来两车桑苗和一些蚕种,最重要的是他带回来不少农具。除此之外还有拉车的十五头黄牛,以及三户人家。</P>
这三户人家正是林建邦需要的,一家是烧瓷窑的,一家是篾匠,还有一家是个穷秀才带着富家小姐私奔的。</P>
烧瓷窑和篾匠这两家都是因为得罪了当地的乡绅,被薛景荣设法救下,薛景荣为了救这两家上下打点花了不少钱,便跟他们商量来潮阳三年,做工还债。</P>
而那个私奔的,是因为躲在了薛景荣的马车下面,被薛景荣忽悠来的。</P>
其实走到潮州地界他们就后悔了,但是为时已晚,他们没有勇气独自返回,所以不得不跟着薛景荣一路到此。</P>
三户人家加在一起一共三十六个人,光是烧瓷窑的家里老老小小就有二十一口,篾匠家里也有老人。</P>
县衙是住不下了,林建邦让衙役们领回去各家塞一塞。</P>
然后又去找来一批流民工,划出两块地,一南一北,一个靠近红土丘陵,一个靠近竹林,给瓷窑和篾匠两家盖房子。</P>
至于私奔的那对比较好说,直接住到学堂那边。</P>
所有的工程都在同时进行,最先完工的就是学堂。</P>
现在学堂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了,杜白带着六子直接住到了那边,元明清也被林建邦安排到那边教书去了。</P>
教授的东西也没有多复杂,就是千字文,一个字一个字的讲。</P>
都是大教室,一间教室能容纳一百五十个人,按照现代学校的规模布置的黑板,林建邦找林晨研究出来的粉笔,讲台两边放了两个扩音的大缸。</P>
杜白、元明清一人一个教室,全县范围内,谁都可以去听。一人只需要交一根一尺粗的树木就能去学堂听一天的课程,无论男女老少。</P>
每天早上辰时初也就是八点钟开课,教室的座位抢不到,也可以在外面听,只不过没有书本可以看。</P>
书本是按照座位来发放的,只能在学堂用,下课之后要收回的。</P>
不用担心会损坏,这些古人比现代人更加珍惜书本,至于能学会多少,全看自己课后下多少苦工。</P>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林建邦还腾不出功夫去发展教育,只能先从扫盲开始。</P>
现在多了一个穷秀才,一个月发点粮食和钱两,又能再开一个扫盲班了。</P>
粮种到了,还有二十头大黄牛和农具,这些东西正是百姓急需的。</P>
但却不能直接发放下去,还是那句话,林建邦是来做父母官的,不是来做圣母的。</P>
所有东西只可以借,但是不能直接给,借也是要有利息的。</P>
要么用粮还,要么用工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