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大人英明!(2 / 2)

关键是这里的人少,根本开垦不了多少土地,所有大部分的人都选择进山觅食,捡海充饥。</P>

如此情况,哪里还有田赋可言,更何况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没有征收过人丁户税。</P>

那朝廷拨付的款项呢?</P>

说道这里元明清真的就哭了出来,被拖欠的工食银子还有自己的年俸其实也不是上任县令贪墨的。</P>

而是整个潮州之前所有政务全部停摆,番州刺史从那时开始就再也没有往下拨付过任何款项。</P>

那这些年,整个县衙就这么干挺着?那往常的支出从何而来?</P>

哪有什么支出,潮阳穷的连个毛贼都没有,牢里的刑具都被拿去烧火了。</P>

之前的县令也很少上衙,衙役们连口渴了都是回家喝水,大部分的工作就是给县令家当下人,扫地劈柴。</P>

呵呵,这可真是涨见识了。翰林院是清水衙门,潮阳县就是盐碱地。</P>

好吧,账没有,钱肯定也没有,粮仓就更不用去看了。那户籍文书、县志舆图那些应该有吧?</P>

县志舆图没有,户籍文书有是有,就是有些出人意料。</P>

自东汉开始,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从此轻便的纸张代替了竹简。然而潮阳的户籍文书居然使用的还是竹简,就跟寺庙里的签筒一样,一人一根竹签,一户一个竹筒。</P>

林建邦抬头看了一眼元明清,元明清刚要说话,林建邦就抬手制止,“得,你不用说话,我知道了,穷,是吧!”</P>

“大人英明!”</P>

他英明个屁,好歹是个政府机构,上面不拨款,你就去上面要啊!要不来钱,至少要点笔墨纸砚,朱砂印泥回来啊!</P>

盖县册文书的时候他还纳闷呢,谁家文书上盖得不是红印啊。他还以为这是岭南的规矩呢,闹了半天是穷到没有印泥!</P>

林建邦也是好奇,便问道,“那本县册是什么时候领回来的?”</P>

元明清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来,翻开县册看了一眼,马上又慌张的合上了。</P>

林建邦拿了过来,翻开一看,皇泰元年。好家伙,隋朝的,真不错,这还是个有着两三百年的历史文物呢!</P>

他都不知道该夸这宣纸的质量好呢,还是该夸潮阳县的工作够清闲呢。</P>

两三百年的时间,用于记载县衙大事,差不多一厘米厚的县册才用到三分二。</P>

关于内容,他也不想看了。还是先看看户籍文书吧,至少得知道自己辖区的百姓都有哪些吧。</P>

拔开签筒,摇了一个上上签出来,眨眨眼睛,元文三年入籍,时年五十九岁。</P>

林建邦举着竹签笑着问道,“先帝在位四十七年,皇上登基十一年,那这人现在应该是一百多岁了,如此高寿应该早早上报啊,这可是有嘉奖的!”</P>

元明清拿过来看了看,咽咽口水,“据下官所知,潮阳内最高寿的人是峒瑶僚人里的老君长,快临耄耋之年。”</P>

快临?那就是还没有到八十岁。合着户籍文书也是乱的呗?也不能怨人家,拿钱干活,上面连工资都不发,还能指望这些人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