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被当街讨债(2 / 2)

这名字挺有趣,戳中了林家人的笑点,林建邦笑着示意林武收刀,然后上前扶起老朽。</P>

“你便是元主薄?你的官话说的不错。”</P>

元明清憨笑了一下,脸上深深的褶皱把汗珠挤了出来,“下官原籍洛阳,曾经做过几年私塾先生。”</P>

林建邦点点头,并没有接着这个话题聊下去,“这县衙的后宅现在还能住人吗?”</P>

元明清的嘴角僵硬了一下,支支吾吾的说道,“能是能,就是...就是...”</P>

林建邦眨眨眼睛,心中了然,“里面住的可是你的家眷?”</P>

元明清战战兢兢的跪了下去,“还请大人恕罪,下官这就让内人收拾家当搬出来。”</P>

林建邦冷笑,从汉代开始,所有的州郡都会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P>

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也就是“邸报”。</P>

邸报先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相当于每日的新闻联播。</P>

而邸吏们所收集抄录的邸报,会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每三天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自秦朝开始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州郡。</P>

像官员任免调迁这类的文书,州收到后会盖上一个章,然后下发到府,府收到了再盖一个章下发到县。</P>

这当中是有时间限制的,没有特殊情况若是延误是要追责的。</P>

偏远的小县,要是想往上报送文书需要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从上面往下传达消息可是很快的。</P>

算算时间,自己应该还没有走出江南,番州州署就应该收到了他的调任文书。</P>

所以很明显,元明清早就知道潮阳会有新县令要来,却到现在还没有搬出县衙后宅。</P>

要么是盼着自己路上出现什么意外不能任职,要么就是在故意试探自己的底线。</P>

林建邦并没有让元明清起身,直接点了德华、林武,还有两个做饭嬷嬷,“快去帮帮元大人,这么大岁数了别因为给本官腾地方,再闪着老胳膊老腿。”</P>

元明清自己麻利的站了起来,“可使不得劳累大人的人,下官自己来,自己来。”</P>

林建邦示意薛景荣拦住元明清,然后指了指衙门前围栏上的藤蔓,“元大人,这堂堂一县之衙,在百姓眼里代表的可是朝廷法度,天子权威。</P>

如此破烂,这应该算是一种渎职之罪还是严重点算成大不敬之罪呢?</P>

本官倒是没有什么,毕竟还没有在县册文书上盖下任职官印,不算入职。</P>

可元大人您就不同了,您可是在册官员,这罪责理应由您一力承担吧!</P>

哎,算了,本官到底是初来乍到,以后还需元大人您多多配合工作呢。</P>

所以这里,您是想改过呢,还是想要本官刚刚到任就秉公执法呢?”</P>

元明清脸上的憨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邃的审视。</P>

只见林建邦一身锦缎薄衫长袍,身量修长、面若冠玉,眉清目秀,雍容华贵,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人儒士。</P>

元明清之前收到的文书上面写的林建邦的履历也只有进士及第,钦点探花,随后入翰林院为正七品编修一职。</P>

他便以为林建邦是一个只会读书不会为官的书呆子,要不然也不会在京城混不下去,被人发配到他们这里。</P>

但是这一照面,林建邦谈笑间却透着不怒而威的气势,让元明清背脊窜过了一抹冷意。</P>

于是匆匆审视一番之后,元明清快步走向围栏,徒手扯掉藤蔓,“下官这就整改,这就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