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会试的贡士就相当于也把进士拿到手了,因为所谓的殿试只是把贡士再重新排一次名而已。</P>
除非有想不开的在御前撒泼打滚,否则再差也是个同进士出身。</P>
熬过了前面两关,就算是成功过关了,至于只有一道策问题的殿试,林建邦作答起来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P>
这份轻松自如,连一直站在他身旁看他作答的桓嘉帝都感觉到了。</P>
桓嘉帝早早就看过林建邦秋闱和春闱的墨卷,林建邦这届科举是桓嘉帝登基之后举办的第四届。</P>
桓嘉帝原本是一个不受宠的皇子,很小的时候为了挣脱吃人的后宫,就早早的习武从军了。</P>
他本人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其实并没有多高,但他知人善用,习惯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P>
所以前三届的科举完全直接安排翰林院和太学里的大儒出题,主考也是礼部和翰林院共同主持,自己只负责露个脸,发表一下恩威并施的演讲。</P>
之前学子们的文章,他也看过一点,但其实都看不太懂,一般都是太傅班英在旁给他讲解。</P>
因为林氏之女的缘故,桓嘉帝看见秋闱的榜单,解元的名字后面写着平阳侯府,这才来了兴趣特意调阅了林建邦的试卷。</P>
而林建邦作答的试卷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所有策论的部分并没有太过华丽的辞藻,论点通俗易懂,读起来还郎朗上口,引用的经典都是耳熟能详的,典故也是众所周知的。</P>
桓嘉帝还是第一次不用别人翻译就读懂了学子的试卷,读完之后就发现林建邦写的策论虽然浅显易懂,但所言之物却值得深思,深思过后会发现其中大有内涵。</P>
所以桓嘉帝也是头一次破天荒的给今年的殿试出了题目,仅仅只有四个字,“为官之道。”</P>
林建邦没有当过官,更没有在体制内待过,为官之道他真的不懂。</P>
但他曾经有过千亿资产,全球贸易行业里的重要人物,说他有个自己的商业帝国一点也不过分。</P>
因此在答题的时候,林建邦就想着以前自己是如何要求公司管理层的。</P>
清正廉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想要马儿跑得快,哪能不给马吃饱。过于正直的人一般都不利于团结,无论是多大的一个团队,不团结迟早就会解散。</P>
鞠躬尽瘁?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当官说到底也只是一份工作,所有的精力都勤勤恳恳,竭尽心力的放在工作上,那家庭呢,亲人呢,长此以往不利于长久。</P>
所以站在最高领导的层面上,林建邦在试卷上动笔写下,他用人的三个原则。</P>
一个就是会带团队,即为卓越领导。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要是扫地的人都需要大领导操心,那还设管理层干什么。</P>
再一个就是会独立思考,即为独当一面。遇见问题,有能力自己解决,要是事事都来问自己,大领导有回答你的功夫,自己都能做了。</P>
最后一个就是有胆量有担当,即为敢作敢为。无论是什么工作,都难免出错,身为大领导其实不怕底下的人出错。就怕出了错不解决,小错瞒成大错,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P>
要么就是将过错推到别人的身上,自己明哲保身,这样就把恶人都让大领导来当。</P>
卓越领导,独当一面,敢作敢为,十二个字是林建邦写文章最末尾的一行。</P>
落笔之时,桓嘉帝非常有共鸣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