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年(1871年),福州船政局再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二艘轮船“镇海”号成功下水。这表明福州船政局在技术和生产能力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远在陕甘边疆的左宗棠得知这一消息后,特地给胡雪岩写信表示祝贺。他在信中提到:“闽局各事日见精进,轮船无须外国匠师,此是好消息……阁下创议之功伟矣。”
四、功成名就
胡雪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清光绪五年(1880年)这段时间内,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还在政治舞台上获得了高度认可,达到了他一生中的事业巅峰。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二十多家分行,遍布大江南北。此时,胡雪岩的资金总额已达两千多万两白银,拥有万亩良田,因其在辅助左宗棠军事行动中的杰出贡献,被授予江西候补道,并赐予黄马褂,成为当时典型的官商结合体。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作为陕甘总督,面临西征新疆的重任。由于军需物资短缺,左宗棠请求胡雪岩帮忙向上海的外国银行借款。胡雪岩凭借其广泛的人脉和商业信誉,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作为担保,成功借得六次外债共计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胡雪岩还为西征军提供了大量药品,包括“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确保了将士们的身体健康。左宗棠对此赞赏有加,称胡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开始筹备设立“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并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于杭州涌金门外购置土地用于建设胶厂。到了清光绪三年(1877年),胡雪岩继续协助左宗棠,帮助创建了“兰州织呢总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家官办轻工业企业。
清光绪四年(1878年),胡雪岩正式成立了“胡庆余堂”药号,并开始营业。胡雪岩不仅注重药品质量,还推出了一系列营销策略,如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常用药物,并在《申报》上进行大规模宣传,使得胡庆余堂在开业前就已经广为人知。这些措施为胡庆余堂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药号的营业额迅速增长。
到了清光绪五年(1880年),胡庆余堂的资本已达到二百八十万两银子,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齐名,享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的美誉。
五、惨然离世
胡雪岩在经历了事业的巅峰之后,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清光绪七年(1881年),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被授予布政使衔(从二品),赏穿黄马褂,并允许佩戴二品红色顶戴。他还被任命为总办“四省公库”,这一系列荣誉和职位体现了胡雪岩在政商两界的显赫地位。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试图垄断国内的丝茧贸易。他投入巨资,耗银2000万两,希望借此控制市场。起初,胡雪岩采取高价收购国内新丝的策略,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然而,市场形势突然发生了变化:欧洲意大利的生丝产量大增,加上中法战争爆发导致市场动荡,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胡雪岩的计划遭遇了外商的联合抵制,导致生丝价格急剧下跌。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胡雪岩无力挽回局面。到了清光绪九年(1883年)夏天,他不得不以低价抛售手中的生丝,亏损达1000万两白银,家产损失过半。由于资金周转不灵,风声四起,各地官僚纷纷前来提款,并对胡雪岩进行敲诈勒索,使得情况更加恶化。
同年十一月,顺天府尹毕道远等人向朝廷上报了阜康银号倒闭的消息。清廷随即下达旨意,命令闽浙总督何璟和浙江巡抚刘秉璋秘密调查胡雪岩的资产状况,以便弥补债务。清廷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再次下达谕旨,将胡雪岩革职,并指示左宗棠追缴胡雪岩的欠款。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清廷了解到胡雪岩欠款及资产的情况,并下令左宗棠加紧清理胡雪岩的财产。左宗棠派人查封了胡雪岩在杭州的当铺和商号,并向朝廷汇报了相关情况。
到了清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初七日,清廷再次催促左宗棠加快处理胡雪岩的财务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清算和追讨,胡雪岩的财产被陆续拍卖或充公,以偿还巨额债务。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同年十一月,胡雪岩在贫困与忧愤中去世。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红顶商人,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最终在悲凉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