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驾崩后,嘉庆帝颙琰正式亲政,他决心肃清朝纲,打击腐败现象。和珅作为乾隆时期的权臣,其权势之大、财富之巨,早已引起了新帝的警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颙琰决定首先清除这个潜在的威胁。于是,他下诏各省督抚将和珅的罪行上奏,并要求据实议罪。
胡季堂早已洞察到了和珅的种种不法行为,因此在接到诏书后,他迅速整理了一份详尽的奏折,罗列了和珅多项罪状,其中包括超越制度规定的权力滥用等严重问题。这份奏折不仅内容翔实,而且论证有力,显示了胡季堂对和珅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事实的严谨态度。正是这份奏折,为嘉庆帝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促使和珅最终被查办。
紧接着,胡季堂继续发挥其勤勉尽责的精神,在直隶大城、文安等七个县内,查抄了和珅及其家人呼什图等人藏匿的大量粮食,总计达一万余石。考虑到直隶地区当时正遭受水灾的影响,胡季堂果断决定将这些粮食分发给受灾的难民,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粮食的处理问题,更为灾区人民送去了及时的援助。
然而,在揭发和珅的过程中,胡季堂也并非一帆风顺。就在他揭发和珅之后不久,长辛店发生了盗匪事件。嘉庆帝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胡季堂在处理此事上有所懈怠,因而下令削去其太子太保的衔位,摘去顶戴花翎,并予以革职留任的处分。但是,胡季堂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继续履行职责,并在河南内黄知县陶象柄成功抓获长辛店盗匪头目及其同伙后,如实向朝廷汇报了情况。
嘉庆帝得知此事后,对胡季堂的表现感到十分满意,赞赏他做事不邀功、实事求是的态度,并恢复了他之前被剥夺的顶戴及孔雀翎,以此表彰他在处理政务中的认真与负责。
四、镇压起义
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义在四川、湖北、陕西、河南和甘肃五省爆发,这场起义迅速蔓延开来,成为清朝中期的一大挑战。起义军凭借在山区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及对复杂地形的熟悉,使得清军在追击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清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战术和策略,往往只能跟随起义军的步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到了嘉庆五年(1800年),胡季堂针对这场持续已久的起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他指出,清廷先前派遣的将领如额勒、登保、德愣泰等人,尽管在战场上与起义军进行了无数次交锋,但却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起义军之所以能够在险峻的山脉中自由穿梭,主要依靠的是他们对地形的熟悉以及当地民众的支持。
胡季堂分析道,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相连,地形复杂,起义军利用这些天然屏障作为掩护,轻易躲避了清军的追捕。即使清军能够找到他们的踪迹,也往往因为对环境的不熟悉而难以实施有效的抓捕。同时,起义军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采取游击战术,以逸待劳,使得疲惫不堪的清军难以取胜。
基于上述分析,胡季堂向嘉庆帝提出了具体的镇压策略。他认为应该首先加强战略要地的防守,切断起义军的退路,迫使他们失去活动空间。接着,朝廷可以通过颁布赦免令,给予一般参与者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集中力量对顽固分子进行围剿。胡季堂建议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从多个方向对起义军形成合围之势,从而迫使其投降。
此外,他还提出利用当地的力量来协助政府军。比如在陕西,已有团练乡勇组织起来保卫家园,胡季堂提议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四川和甘肃。通过鼓励村民联合起来建立防御工事,不仅可以阻止起义军的侵扰,还能确保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地方的自我防护能力,也为清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
嘉庆帝对胡季堂的建议表示赞同,并采纳了他的主张,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控制局势,尽快平息起义。
五、晚年
嘉庆五年(1800年),胡季堂因病乞求解职,同年病故,终年七十二。朝廷追赠他太子太傅衔,谥号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