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清朝巨贪王亶望(2 / 2)

三、虚销赈粟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随着大学士阿桂奉命前往浙江勘察海塘工程,一系列涉及地方官员的贪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阿桂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杭嘉湖道王燧和嘉兴知府陈虞盛利用职务之便,以“大差”为名进行贪污舞弊活动。所谓“大差”,通常指的是由于突发事件或特殊任务导致的额外开支,但在实际操作中,它往往成为某些官员敛财的借口。

鉴于此,阿桂上书弹劾了这两名官员,并且皇帝怀疑他们的行为可能与前任浙江巡抚王亶望在任期间的庇护有关。因此,乾隆帝下令逮捕王燧,对其进行严格的审讯。与此同时,甘肃境内发生了河州回民苏四十三领导的起义事件,甘肃巡抚勒尔谨在镇压过程中失利,损失惨重,也被捕审问。

在这一背景下,阿桂被任命为赴甘肃督剿的负责人。然而,由于抵达甘肃后遭遇连日大雨,军队行动受阻,阿桂只得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朝廷。乾隆帝对这一状况感到怀疑,并开始思考甘肃近年来连续 报 旱 的真实性。于是,他命令阿桂与总督李侍尧一同详细调查甘肃历年来的赈灾情况。

随着调查的深入,阿桂和李侍尧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事实:原来,王亶望等人在甘肃任职期间,曾命令将“监粮”改为捐银,并且虚报了赈灾粮食的数量。这意味着,大量本应用于救助灾民的粮食实际上并未发放,而是被官员们私下瓜分了。这一发现彻底激怒了乾隆帝,他立即派遣侍郎杨魁前往浙江,与新任巡抚陈辉祖共同审理王亶望。

在严密的审讯之下,王亶望无法再隐瞒事实,只得供认自己及其他官员的罪行。乾隆帝下令抄没王亶望的家产,结果发现其家中藏有大量的金银珠宝,总计价值超过一百万两白银。此外,还有大量的贵重物品,显示了王亶望及其同伙长期以来的贪污程度之深。

四、贪污被斩

乾隆帝在得知甘肃地区存在严重的贪污问题后,随即采取了果断措施。当时,乾隆正在热河避暑,他命令随行的大臣们前往热河,会同其他官员共同审理王亶望、勒尔谨以及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等人涉及的监粮改捐银、冒赈贪污案。

在审讯过程中,王亶望等人不得不面对铁证如山的事实。他们供认,自从实行监粮改捐银以来,王亶望指示兰州知府蒋全迪暗示各州县官员虚报旱情,然后由相关道府汇总并上报朝廷。这种做法使得原本应该用于赈灾的粮食被折算成银两,而这些银两则被各级官员瓜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贪污网络。

经过调查,案件的真相逐步清晰。从巡抚一级到各州县官员,涉案人数达到了一百多人,贪污的赃款总额达到了惊人的上千万两白银。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反映出贪污行为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

最终,根据审讯结果,案件波及到了六十多名官员。乾隆帝对这些贪污者的处理极为严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主要责任人王亶望被判处斩首;勒尔谨则被要求自裁,即自杀;而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则被判处绞刑。此外,凡是在此次贪污案中冒领赈银达到两万两以上的二十二人,均被处以极刑;其余涉案人员虽未被处死,但也被剥夺了官职,并发配边疆,以示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