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治理水患,郑大进还十分注重记录和总结经验教训。在他担任正定同知的第二十二年,也就是1757年,他还主持纂修了《正定府志》。这部地方志共50卷,详细记载了正定府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为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的正定府提供了宝贵资料。这部志书不仅是郑大进个人学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他作为地方官员,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视。
郑大进的主要着作还包括《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前者收录了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后者则是他为官期间向上级呈递的各种奏折和建议,展现了他在处理政务上的智慧和远见。
四、不恃权势,倡邻和睦
郑大进虽然身居高位,拥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力,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友好的态度。他不仅在政务上表现出色,在个人品德方面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教导家人和族人要友善待人,和睦相处,尤其是对待邻里更要宽容和理解。
在郑大进的家乡,揭阳梅冈都山美村,有一个邻近的大村落叫做池厝渡。由于池厝渡是一个大姓大村,历史上曾多次压制较小的山美村。这种长期的不平等关系导致了两村之间的紧张局势。然而,当郑大进回到家乡省亲时,村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有了想要报复池厝渡的想法,希望能够改变长期以来被压迫的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郑大进并没有支持乡人的复仇心理,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高明的方式来化解矛盾。他邀请了两村的父老共同商讨如何增进彼此间的和睦关系。在会议上,郑大进以一种平和而富有哲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他说道:“强弱不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但是,世上有千年池厝渡,却没有百年郑大进。如果我们现在选择修怨,只会连累我们的子孙后代。”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郑大进的意思是,村庄的历史比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要长久,而个人的荣辱得失终将随风而去。与其让仇恨延续下去,不如选择宽恕与和谐,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长久的和平与繁荣。他的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尤其是两村的父老们。他们被郑大进高尚的品格和深刻的思想所打动,纷纷认同他的观点。
这次会议之后,两村之间的旧怨完全消除,村民们开始相互理解和尊重,逐渐建立起了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在清代中期,潮汕地区常常发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械斗,两村之间的和睦显得尤为珍贵。郑大进的做法不仅为两个村子带来了和平,也为整个地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了一段佳话,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五、才华横溢,遗 篇 甲秀
郑大进不仅在政务上有着卓越的表现,而且在文学领域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一生为学多才,文笔隽永,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着述。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作品已经散佚,但现存的一些作品仍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才华横溢。
郑大进的主要着述包括《爱日堂诗文集》、《郑勤恪公奏议》等。《爱日堂诗文集》收录了他的许多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力。《郑勤恪公奏议》则是他为官期间向上级呈递的各种奏折和建议的汇编,反映了他在处理政务时的智慧和远见。此外,他还创作了《登岱四首》等诗作,可惜大多未能流传下来。
在乾隆廿七年(1762年),郑大进担任正定府知府期间,还主持纂修了《正定府志》五十卷。这部地方志详细记录了正定府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虽然《正定府志》的具体内容现已难以全部获取,但它依然是研究清代地方志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王先谦编着的《东华集》中,收录了郑大进在河南任内撰写的一些奏疏,包括《开封得雨,河水骤涨,自请处分》和《拟藩库章程》。这两篇奏疏反映了郑大进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以及他在治理地方财政方面的具体措施。此外,还有他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撰写的《浸保定九龙河》一书,显示了他在处理水利问题上的专业性和责任感。
结语
郑大进的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成功案例,更是清代地方官员勤政为民的典范。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身处何位,只要心系百姓,都能留下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