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李光地的一篇奏章引起了康熙帝的不满,皇帝指责他假冒道学,不能成为翰林的表率,并将他降为通政使司通政使。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李光地就在同年十二月被重新擢升为兵部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李光地担任会试副考官,并与侍郎博霁、徐廷玺以及原任河督靳辅一起视察黄河工程情况。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月,他奉旨提督顺天学政。同年四月,李光地的母亲去世,按礼制他需解职回乡守丧。然而,康熙帝认为提督顺天学政一职至关重要,特许李光地在任守制。尽管如此,李光地还是请求康熙帝准予九个月假期以便返乡治丧。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李光地服丧期满,康熙帝命令他官复原职。次年,李光地被任命为工部左侍郎,仍兼任顺天督学。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因“居官优善”、“清廉”,李光地被提拔为直隶巡抚。在任期间,他有效治理了当地的水患问题,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赞扬,并不久后被拔擢为吏部尚书。
康熙四十年(1701年),李光地主持的永定河河务工程顺利竣工,为此,康熙帝亲自题写“夙志澄清”的匾额,并赐予御制永定河诗、御服衣冠等珍贵赏赐。
然而,李光地的官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给事中黄鼎楫、汤右曾等人联名弹劾李光地,指责他抚绥直隶灾民不力,没有如实上报灾民逃散的情况,请求朝廷给予严惩。同年八月,御史吕覆恒弹劾李光地在处理秋审事宜时任意断决,给事中王原也弹劾李光地荐人不当。尽管如此,这些弹劾大多被康熙帝否决。
在担任吏部尚书期间,李光地对兵制、官俸、蠲免钱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帝的谕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着升为文渊阁大学士。”这样,年逾花甲的李光地正式登上相位,成为清朝的重要政治家之一。
四、晚年
李光地的晚年生活充满了荣耀与眷恋。到了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李光地已经是一位年届古稀的老臣,他多次上疏请求退休,希望结束自己漫长而辉煌的官场生涯。然而,晚年的康熙皇帝因立储之事心中郁结,加之身体多病,对这位忠诚的老臣格外眷恋。面对李光地的请求,康熙帝深情地回应道:“见到卿的奏折,朕心中惨然。回想当年一班旧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这样的,不过只有一二人还在朝中,现今朕也老了,实在不忍再多说什么。”
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李光地受邀参加了千叟宴,这是朝廷为年迈官员举办的一种荣耀宴会。在宴会上,李光地受到了康熙帝的诸多赏赐,这不仅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认可,也是对他个人品格的高度赞扬。
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六月,李光地再次请求退休,这一次康熙帝暂时准许他休假两年,让他先处理家中的事情,之后再返回京城继续为官。在李光地离开京城之际,康熙帝特别赐给他一块写着“谟明弼谐”的匾额,以此表彰他的贡献和德行。
两年后的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四月,李光地重返京城,被委以重任,负责校阅大学士王琰等人所纂写的《春秋传说》以及审查张昭等人所辑纂的文字。次年正月,阁臣们奏定孝惠章皇后的谥号时,奏疏中不慎遗漏了“章皇后”三个字,对此,吏部提议将李光地降三级使用。然而,康熙帝再次下旨宽免了他。
到了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光地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五月二十八日,他因疝疾突然发作而逝世,享年七十七岁。康熙帝闻讯后,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并赏赐一千两黄金作为丧葬费用。李光地去世后,被追赠以“文贞”的谥号,这是对他一生学术与政治贡献的高度肯定。
在雍正初年,李光地又被追赠为太子太傅,并被祀于贤良祠,这是对他一生品德与功绩的最高赞誉。
结语
李光地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独特的篇章。他在政治和学术上的贡献使他成为了清初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然而,他也因其保守的思想而受到后人的批评。无论如何,李光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和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