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王辅臣的叛乱对于清朝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解除了朝廷面临的一大威胁,还削弱了吴三桂在西北的势力,为清廷在三藩之乱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周培公在此次平叛过程中表现出色,他不仅成功地说服了王辅臣归降,还为清廷在陕甘地区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朝廷决定对参与平叛的汉将论功行赏,以表彰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并鼓励他们继续为朝廷效力。
周培公在请求奖赏时只提出了一个愿望:希望朝廷能够追认他母亲孙氏为贞烈之士。孙氏在李自成攻陷荆郢之时,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和忠贞,毅然殉节而死。周培公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认可,以表彰母亲的高尚品质。
图海了解周培公的心愿后,上奏康熙帝,请求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孙氏予以嘉封。康熙帝对周培公的表现非常赞赏,同意了图海的提议,并进一步给予周培公家族极高的荣誉。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正式诰封周培公的母亲孙氏为“贞烈恭人”,并加赠夫人衔,以表彰她忠贞不屈的精神。此外,周培公的父亲也被封赠为朝烈大夫,并加赠中奉大夫衔,以此彰显周家对朝廷的贡献。更为难得的是,康熙帝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并规定了相应的祭祀规格,由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负责办理。这一系列举措显示了朝廷对周培公家族的高度认可。
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期间未能履行官职,这是对母亲的一种传统哀悼方式,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一种体现。孝期结束后,周培公前往山东登莱道任职。然而,他在山东的任期并不顺利。由于与当地总兵官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两人难以和睦共事,最终导致周培公在任三年后便辞官回到了荆门老家。
四、死于任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叛,这对清朝构成了新的威胁。尽管周培公当时已经赋闲在家,但他仍旧密切关注着朝廷的政事,并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劳。当得知噶尔丹反叛的消息后,周培公迅速起草了一份详细的平叛“条呈”,这份文件包含了他对如何应对这一叛乱的策略和建议。
这份“条呈”被送至京城后,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重视。康熙帝对周培公的策略给予了肯定,并决定重新启用这位经验丰富的老臣。于是,周培公被任命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任务。这一任命既是对周培公才能的认可,也是对他忠诚的回报。
在盛京提督任上,周培公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为清廷的边疆安全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培公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到了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任上去世,结束了他的一生。
结语
周培公的一生是对智慧与勇气的最佳诠释。作为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他不仅在国家危难之际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在文化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虽然他的晚年并不如意,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作为大清第一谋臣的历史地位。周培公的故事,至今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颂。